“封针疗法”是不是骗局?相关部门舆情应对能力将迎接考验

2019-10-2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10月21日,“丁香医生”旗下公众号“偶尔治愈”发布文章对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院医院儿童康复科创始人、名誉主任万国兰发明的“封针疗法”提出质疑,称其治疗手段不仅过程残忍,或许还是一场“医疗骗局”。一时间,全称为“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封针疗法”被推上风口浪尖。

  21日下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该单位目前已注意到相关自媒体文章中的质疑,已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

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来源:众云大数据平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分析了“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发现,21日“偶尔治愈”发文后舆情开始发酵,当天下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回应并未起到平息舆论的效果,反而舆情进一步走高。

舆情聚焦

  焦点1:所谓被治愈的患儿是否是真正脑瘫?

  《大河报》2011年用专版报道了郑大三附院对小儿脑瘫的疗法。报道中说,万国兰从1992年10月起将“封针”疗法用于临床。因为这一疗法,郑大三附院“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万名患儿家属眼中的生命绿洲”。

  郑大三附院宣称,从1997年至2002年诊治的381例脑瘫患儿,通过“封针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7.1%,其中“正常化”190例。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医学界公认脑瘫是不可治愈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经损伤一般是先天发育或后天损伤造成。如果是在胚胎中神经发育不好导致的脑瘫,即使后天有一些生长代偿,还是很难完全治愈。

  《科技日报》刊文指出,不要把暂时性发育落后(比如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某些引起和脑瘫类似症状的遗传性疾病诊断为脑瘫。据脑瘫专家介绍,“有人说能够治愈脑瘫,那估计指的是暂时性发育落后的孩子或轻症的脑瘫患儿。通过合理的综合康复治疗,这类孩子或许可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焦点2:“封针”疗法是否有医学支持?

  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很高。” 他还表示,对于“封针疗法”,医院将开展论证,如果弊大于利,会优化、完善,甚至停掉。

  澎湃新闻发布的长篇调查报道称,封针疗法”治疗脑瘫至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是目前饱受质疑的焦点。

  《南方都市报》发文指出,“封针”在可信度、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处处成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范存刚表示,一项临床试验的开展,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准备:首先,所涉及的机构和参与试验的研究人员要有开展临床研究的资质;二是要进行严格的注册、报备,严格设计试验方案、论证和修改;三是,要有临床试验管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四是受试者要有充分的知情权,试验者要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在治疗过程中受试者有权随时退出。

  孙永安认为,“至于‘封针’疗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噱头。即使有效,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总体来说,这种疗法需要质疑。”

  焦点3:“封针疗法”是不是骗局?

  东方网综合现有报道情况称,这种“封针”治愈脑瘫儿的奇迹几乎可以说是一场伪科学盛宴。根据多位专家分析指出,确诊的脑瘫患儿不可能治愈,只是通过治疗出现好转和改善。而另一些病例则可能是误诊或医生误导,原本这些婴孩就不是脑瘫儿,也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治疗。

  光明日报客户端发文指出,据媒体调查发现,在宣称治愈的七八组患儿当中,唯一确诊为脑瘫的患儿不仅没有治愈,还曾遭到拒收。假如这一做法属实,则涉嫌临床实验造假,其结果是,脑瘫患儿没有治愈,被“治愈”的却不是脑瘫患儿,如此移花接木,不仅不能验证效果,而且属于欺诈。

  澎湃新闻指出,“封针疗法”是不是骗局,需要调查的核心问题是,治疗过程中有无体现科学精神和规范意识。

媒体观点

  新京报:勿假“治愈”之名将患儿当小白鼠来医

  当此之时,重温特鲁多医生的话很有必要:(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针对脑瘫患儿,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而不能在某项疗法未经过循证前,就以“治愈”之名将患儿当小白鼠来医。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