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生活分享到警方抓捕实录:Vlog的N+1种想象

2019-10-08 来源:清博舆论

Vlog+品牌营销

  品牌总是希望能更贴近用户,vlog的真实更容易打动人,这为品牌用vlog来做营销宣传找到了合理性。某手机品牌邀请一批国内头部vlogger,穿梭于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三座城市,拍摄了三支带有艺术影像风格的体验vlog,品牌借助vlogger视角,弱化了广告痕迹,也更聚焦画面。

某手机品牌街头vlog广告

全民vlog,什么内容会火?

  创作者、观看者的双双增加和市场整体关注度的提高,催生出了“全民vlog”风潮。起初,欧阳娜娜让vlog开始被大众广泛关注,这种“示范行为”引发了更多用户的模仿拍摄与观看。平台仿佛也看到了vlog的流量机会,纷纷入局着力扶持其内容生产。

  2018年8月,微博发起vlogger召集计划,30天内发布过4条以上vlog,就有资格申请「微博vlog博主」认证,享受相关的平台流量扶持等诸多利好;同年11月,B站也发起了30天vlog挑战,UP主们需要在30天内完成至少4支原创vlog视频,即可获得平台奖励;2019年5月31日,B站发布“vlog星计划”……
       平台扶持力度提升,更多内容生产者和作品涌入赛道。全民vlog时代,大家缘何爱看vlog?它又满足了用户的哪些想象?

想接近你:明星的后台生活

       第一次做咖喱、熬夜复习……vlog中的女孩,如此像你像我,几期过后,网友对欧阳娜娜路转粉。很多人表示以往对欧阳娜娜的认知大多是标签化的几个词,从vlog才开始认识到台下的这个女孩。

  观众对明星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媒介形象,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拟剧理论”提到,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因此观众普遍认为,明星们的荧幕形象是被塑造的。但是vlog的生活化叙事镜头——素颜出镜的明星本人以及呈现的学习、逛超市、做饭等日常生活记录——打破了惯常的表演,无论这是否真的真实,观众都感到自己和明星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

原来明星也不喜欢开学的星期一

  与此同时,窥视明星的后台生活,买到明星的日常同款,甚至和明星拥有相同的感受等等细节,都会让我们发出“这就是我本人”、“我懂你”的感叹,瞬间拉近观众和明星们的关系。

想偷看你:满足个人窥私欲

  人人都有窥私欲,窥私的快感来自于无法触碰。@马鲨鲨鲨的《我妈的第一次失恋》vlog让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在记录和观察中被打碎,这类作品满足了观看者的窥私欲。正如萨特所说:“当接触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窥视的欲望就占了上风。”

视频开头放出母亲骂“小三”的话语,直接揭露隐秘难以言说的家庭故事

  家庭关系通常是高度私密化的的,窥私是一种“隐藏与揭密”的二元对立,越是不允许看的,越是被隐藏而难以看到的,人们越是要去看它,而在这个看的过程中,人们能得到巨大的快乐。

想成为你:亲历重大的事件

  Vlog特色之一就是叙事者直接面对镜头叙事,形成“生活浸润,以我为主”观感体验,今年两会期间的vlog正是利用了这点吸引着年轻的网生一代。

  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中,记者彭译萱从会前准备参会的衣服到会中找到采访对象,一系列过程呈现带着观众也“云参加”了一次两会。正如媒介学家梅洛维茨提出的“情景论”所述,不同情景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进行合并,情景之间界限被混淆,vlogger记者的第一视角的拍摄合并了观众与自己的时空,使观众成为两会的“在场者”提高其沉浸度和参与感。

       记者在纠结穿什么参加两会的镜头,让用户跟着她共同有了“两会初体验”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