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分账票房八年来首次下降 观众:拒绝渣片!

2019-06-26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中国电影报》:国产大片缺失导致票房表现平平

  以5月为例,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尽管有近50部中外影片在本月上映,但排在第一位的仍是4月的影片《复联4》(5月中的票房16.3亿元)。在前十名的影片中,只有《下一任:前任》一部国产影片(5月中的票房1.18亿元)。

  以2018年同期为例。2018年5月虽然也有《复联3》上映,但《超时空同居》《后来的我们》《幕后玩家》等国产影片的票房都过亿,这让整月的市场气氛都非常热闹。

  央广网:适度的冷静期有好处

  纵观今年的电影市场,在《流浪地球》的带领下,春节档取得惊艳的开局。不过此后除了《复4》外,缺乏“爆款”。此外,电影银幕数量增长趋缓、票补减少等原因,也是今年市场“遇冷”的重要原因。但长远来看,短期票房下滑,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不见得是不好的事情。

  因为此前中国影视娱乐行业有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也导致投资泡沫的出现。无论是对于电影供给主体还是消费者来说,一个适度的冷静期肯定有好处。另外,也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进行合理地归置、完善和建立。

网民观点摘编

  @第五大道:现在电影票价格上来了,但电影的质量未跟上。

  @烟消云不散:我前两年每年电影消费2000元以上,今年消费预计500元也就够了,一是没啥好电影,二是消费更理智了。

  @扰人清梦的号角:不能光求数量不求质量,现在的电影观众都不是傻子,而且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看。

  @就是哎呀呀:现在的电影票价动辄就高达60元、80元,一些特殊的场次甚至突破百元,感觉还是有点贵。如果还要算上停车费、油费、零食费等,还不如在家用电脑看。

舆情观察

  在暑期档“热浪”来袭之前,国内电影市场却出现“降温”,除了2018年电影票房基数带来的增长压力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是影片的质量。这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关键。有专家称,电影市场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市场,也就是说,有一些优质的电影,上座率就会提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提高票房成绩方面越来越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口碑。今年前5个月总体来说,电影供给质量尤其是国产电影的质量不高,是导致国内票房下滑的重要原因。一些大IP电影口碑不佳,包括:《X战警:黑凤凰》《黑衣人:全球追缉》等,这两部在自己的系列电影中,和以前的水准差距较大。如:《黑衣人(1997)》豆瓣评分为8.1分,而新作《黑衣人:全球追缉》仅有5.8分。从中可以折射出观众普遍电影审美和习惯的变化。

  目前,很多观众看电影的习惯是先看影评再做决定是否观看,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质量再差都不缺观众了。例如春节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较量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宣发力度和观众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的《流浪地球》。电影由于在立意、主题、内容、特效制作等方面均得到观众的认可,在后期票房全靠先前看过电影的观众“自来水”推荐带动,一举取得46.5亿元票房成绩,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二。

  二是电影票的价格。这是很值得一提的一点。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影片的观影人次与票价呈反比。有观点称,今年一季度观影人次降幅之所以比票房降幅高5.9个百分点,票价上涨7.5%可谓“功不可没”

  春节第一天,全国票房同比大涨,一些业界人士做出了7天票房将超70亿元的大胆预估。但最终的结果却是60亿元都不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票价“惹的祸”。如此,观影显然就成了一种高消费。如果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不下决心拍出大多数观众喜欢的影片,而只是寄希望提高票价增加票房收入,其结果难免事与愿违。

  三是当下受众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接受程度。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转变,日趋多元化。“宅”在家,依然可以享受多种视听娱乐。现在诸多视频APP能满足观影需求,且更加便捷。另外,小视频的崛起,也转移和消耗了不少人的时间。

  即便如此,电影艺术及放映技术的发展,使观众置身大屏幕、立体声乃至4D影厅中的享受,绝非坐在电视机前或面对电脑、手机屏幕可比。如春节期间《流浪地球》异常火爆,表明只要片子上乘、价格合理,还是有很多观众愿意走进影厅的。

  总的来讲,观影人次近年来首次下跌,其实只是一个行业从粗犷到精细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电影制作方拿出更多的诚意,便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