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疑遭老师“语言暴力”跳楼,“棍棒教育”思维再惹争议

2019-06-12 来源:中正舆情管家
观察

  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事件的观点出现了一些“冲突”。有网民认为,老师训斥学生实属平常,如果连这个权利都要限制,那么老师的工作将难以开展;另有网民认为,老师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很大,如果言语过激,那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将难以想象。舆论对教师“训斥权利”的争论,正是此次舆情事件发酵的社会背景。

  在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语言暴力”成为了关键词。其背后所反映的,是社会舆论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当前社会,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在教育领域,如果还固守“棍棒教育”思维,忽视各种隐性“暴力”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其必然会与社会主流舆论形成冲突。

  在舆情处置方面,虽然涉事学校对事件的回应十分及时,但在后续的处理中,却出现了“沉默”的情况,事发至今,学校除了事件调查声明之外,再无回应。这就导致了部分舆论认为涉事学校在整个事件毫无作为,甚至怀疑学校是在包庇涉事老师,而涉事老师一再逃避问题也“佐证”了此类观点。

  相对而言,地方教育局所做的应对,就十分具有针对性。“组织心理专家对其他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的是舆论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该校师德师风、安全教育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针对的是舆论关注的涉事学校的问题;“继续协调医院对伤者进行全力救治”则针对的是舆论关注的受伤学生救治问题。也只有针对了舆论关切作出合理应对,舆情处置的效果才会显著。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