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你 只因身在“夸夸群”里

2019-03-25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近日,多家高校出现了一批风靡社交网络的“夸夸群”,聊天内容以求夸和赞赏为主,群主强制规定只能夸人不能嘲讽人。求夸者的句式通常为“我做了什么加‘求夸’”,而夸人者回应“夸赞句子加‘夸’字!”除了在高校火热以外,还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有偿的“夸人服务”。消费者花钱购买后,便会被拉进一个群里,得到从长相、性格等各个方面夸赞。该现象迅速引起舆论热议。

舆情要点

  据悉,在高校的“夸夸群”中,随便说什么都会收获很多的“夸”,即便有的同学称午睡起晚了,也会有人夸赞“睡眠真好”,以及“对自己身体好一点,夸”。有学生表示,大家都是互夸,觉得这种风气挺好的。如果觉得受到挫折,可以在群里“求夸”找到自信。与此同时,也有人觉得“夸夸群”“很假”,很多都只是好玩,并没有真心夸奖,而且也不是所有行为都适合夸奖,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好好提升自己。

  面对争议,有高校“夸夸群”的群主表示,建群的初衷就是传递快乐,“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们社团关心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夸夸群”让学生得以放松”。此外,他们还成立了“夸夸能量站”微博,希望通过微博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而在电商平台的夸人服务中,花钱者虽然没有说明想被夸的内容,但服务人员就直接从头像开始夸赞。例如,“小姐姐是吃可爱长大的吧”“本以为走遍春风十里能忘了你,春风夏月秋霜冬雪都不如你”等。而夸奖的5分钟时间一到,群内便会拉进来下一个购买服务的人,开始新一轮的夸赞。

  有记者发现,虽然夸人服务介绍中是“定制服务”,但夸奖的内容多有重复。例如店家会对多个人夸赞称,“你的笑容似乎有魔力,因为每次看到你笑,我都会忘却烦恼”等。店家表示,大概从3月8日妇女节开始,购买服务的人特别多,购买的人有学生也有白领,尤其是男生给女朋友购买的较多。对于夸人语句多有重复的问题,店家称,“一天要夸几十个人,也累了”。

  “夸夸群”的火爆引来舆论热议,《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均对这一现象进行追踪报道,全方位地展示了高校和电商“夸夸群”的特点、运营模式。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红网等媒体均加入有关“夸夸群”的讨论,通过争议梳理其火爆的深层次原因,舆情持续走高。

舆情反馈

  《燕赵都市报》:“夸夸群”存在是求夸赞的刚需

  求夸来自于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依然会存在很多压力。生活学习的不如意,一个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证明了“压力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出现了网上网下两个世界,互联网更是扩大了娱乐新的连接,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不需要排解压力,就存在有效的疏解渠道。

  也不只是大学生,疏解个人情绪的需求可谓无所不在。拿职场来说,就到处充斥着压力。很多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制度,有的在制度之外还制造了威权,只有惩罚没有激励,或者很少有激励。有很多单位领导,已经丧失了夸赞的能力。压力人人都有,鼓励人人需要,谁不想身在一个充满温情存在激励的现实空间?而“夸夸群”以一种极致的形式,对接着这样的现实需要。

  光明网:不妨把“夸夸群”视作年轻人享受过程的一种方式

  说“夸夸群”是无厘头搞笑也好,有策略夸张也罢,其实质还是可以用一个“假”字形容。从表面上来看,“夸夸群”里满满都是正能量,但包裹在其中的内核却是虚无。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互联网世界的丧文化。和“夸夸群”里极尽夸张的表达方式一样,丧文化也有自己的符号和密码:表达个体悲观的戏谑语言、文字或图画。对于刻意传播群体负面情绪的“丧”,的确需要警惕。但不难发现,不管是以“夸”人为己任,还是整日把“丧”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流行表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夸夸群”不过是信息时代消费主义的象征。消费主义,就是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在这一文化环境中,消费已不再被看作一种手段,而是成为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就成了消费主义者所要追求的目标。所谓年轻人缺少激励以致求夸,或者缺少动力以致颓废,很多时候不过是外界的想象。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享受过程,仅此而已。

  @人民日报:让积极心理走出微信群

  “突然被拉进500人大群,被一顿夸”,“夸夸群”兴起得有些意外也有些可爱。略过那些过于浮夸的“彩虹屁”,“夸夸群”成了日常的一点快乐点缀。被肯定是人之刚需,会赞美也是一种能力。若相互肯定能缓解一些现代焦虑,也许是一种心理调适。让积极心理学走出微信群,在真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网民观点摘选

  @甜橙味续杯:我也想入群,每天被那么多人花式夸奖真的好开心。

  @猴头为何要端锅:美好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夸夸群”也是一种年轻人互动社交的形式。

  @其声:夸别人是一种能力,“夸夸群”里大家夸得都好有水平。能够从别人产生悲观情绪的事件中努力发掘正能量的一面,超级棒。

  @空气和水:感觉有点虚荣,不过是自己骗自己,长期依赖会认不清现实。

  @读博士:这会滋生盲目的乐观,还是应该走出虚幻网络,面对现实。

  @过儿和秀儿:又一互联网商机兴起了。

舆情点评

  网络总是能给生活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调剂,“夸夸群”的横空出世,又催生了一个新的网络现象。不可否认,希望获得他人鼓励和夸奖,是人的天性,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不管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人们都需要正面激励。而“夸夸群”的存在,可以说一定程度满足了各类人群对“被夸”的需求。

  但是,随着“夸夸群”火爆网络,争议也随之而来。有评论认为,不管是被人无意中拉入,还是付钱进入“夸夸群”,无非是想听到赞美,可这些赞美的词往往言不由衷,甚至是玩套路。明知道对方是在说假话,明知道对方的夸赞是毫无意义的,却仍然愿意听,难道不是一种“病态”?甚至还有声音指出,这种没有由头的互夸可能会成为“无脑吹”,善意的夸奖就会成为精神毒药,成为一种隐形的“精神胜利法”,而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不过是当代阿Q。

  事实上,与其说“夸夸群”的存在是一种毫无原则互拍马屁的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新型的游戏社交方式。这一形式与之前在网络流行的“不管说了什么都会被怼”的“怼怼群”如出一辙——一群人在一块互相调侃取乐,以新颖的形式、夸张戏谑的语言释放情绪,交流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苦恼,或许是学业压力大、或许是工作内容繁重、或许是人际关系差……“夸夸群”便可以在人们遇到压力的时候提供一种支持系统,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自尊心,找到自信,获得正面的心理暗示。

  此外,有观点认为电商平台抓住部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提供的夸人服务也算是一种零污染、零能耗、低成本的新型业务。这种服务虽然看上去不是很起眼,但丰富了行业模式。不过,其将精神交往的商品属性挖掘和包装进行贩卖的做法是否应该鼓励,值得进一步思考。

  当然,虽然“夸夸群”有许多好处,但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行为都适合夸奖,即便是寻求正面激励,“夸夸群”也只能提供暂时的缓解作用。如果对“夸夸群”过分依赖,则要警惕了。此外,也有社会学专家表示,人们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需要通过抱团或者是付费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当“夸夸群”这阵网络热风刮过去,应该给社会以启示,让正面向上的心理,从网络走向现实。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