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热议中开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

2019-02-2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带着“贺岁档”“国产科幻片”“刘慈欣”等标签,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后口碑、票房双丰收。有人称之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作品,也有人发文质疑“不及格”。在互联网影迷的追捧和质疑声中,《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月4日至10日,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达到7128篇,阅读量超过7000万次。原著作者刘慈欣在微博表示:中国的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

  笔者听闻这部电影是在2016年底,与导演郭帆在其工作室叙旧。其间,年轻沉稳而又充满激情的郭帆,主动聊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剧情架构以及拍摄的技术难点。他说,国内没人挑战的事情他想去尝试和创造。当时,业界许多人都担心中国导演拍摄科幻大片最终变成“烂片”。演员吴孟达透露,在拍摄之前,他甚至不相信这个剧本是中国人写的。郭帆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拍摄《流浪地球》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信任,“他们都在怀疑,凭什么是你来做这件事?你有什么能力?获得信任,那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历时4年打造的《流浪地球》选择在春节档与《新喜剧之王》《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等重量级喜剧片“正面交锋”,显示了强大信心。随着口碑的爆棚,无数影迷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助力推荐,电影排片及其票房快速实现逆袭。截至2月10日,票房突破20亿大关,形势一片大好。《流浪地球》的火爆不仅让国人优先享受硬核文化大餐,更打破了许多人的认知窠臼:长期以来,国内影迷对国内导演开拓硬科幻片不太看好,认为中国导演、编剧以及制片人对于科技的敏感力不足,缺乏对科幻电影的创意与想象力。这样的舆论基调使得中国导演和资本不敢轻易冒着风险尝试,结果更加弱化了本土科幻电影的市场信心。《流浪地球》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新华社赞叹《流浪地球》达到了行业很高水准,迈出了追赶好莱坞顶级制作的一大步。在国外,美国《纽约时报》称《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电影人开始有信心挑战被好莱坞垄断多年的科幻片了。根据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流浪地球》以85.6分获得今年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冠军。

  不过,如同现象级影片《战狼2》《我不是药神》一样,伴随着《流浪地球》攀升的票房,是愈发多元的互联网舆论场,各路影迷对这部电影的争论评议逐渐增多。在评分相对苛刻的豆瓣电影中,《流浪地球》的得分已经由最初的8.4分缓降至7.9分(已有57万人打分)。来自不同领域的互联网影迷对影片的剧本台词、演员演技、未来世界实感展示、电影呈现的价值取向等均提出了种种不足,一些影迷将其与《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好莱坞经典影片比拟,找出不少“瑕疵”,称之为“一部被吹得很厉害的科幻片,在科学设定上完全没有能过及格线”。在微信平台,文章《流浪地球,不及格》成为质疑《流浪地球》的代表声音,引发“10万+”的阅读量;在知乎平台,《如果好莱坞拍〈流浪地球〉会如何?》讨论帖文阅读量超过280万次。这些爆款文章又引起大面积的反驳声浪,不少网民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也有网民指责这些文章是“崇洋媚外”,故意污名化国产科幻电影。一些言论在各执一词中渐渐偏离理性讨论的轨道,夹杂着标签化、扣帽子的偏激言论频现。

  影视评论是相对主观的东西,“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开放的互联网舆论场中,评价电影的好坏,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经过观众检验筛选的影视文化产品必然更具有竞争力与生命力。但主观批评不同于博取眼球的恶意差评,甚至人身攻击。有评论指出:“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当批评的门槛降低后,我们是否需要某些评论共识?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批评伦理?”这种思考无疑是对理性、健康、成熟的影视评论氛围的期盼。导演郭帆也通过媒体呼吁社会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新生的中国科幻大片。“就像火车刚发明时还没有马车跑得快,但如果没有当年那辆火车,就没有今天的高铁。”随着全社会科幻热情的高涨,《流浪地球》为中国本土化科幻电影的勃兴带来了希望。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