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你变了!看故宫如何祛除舆论负面标签

2019-02-25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故宫博物院以观众为中心,积极变革管理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塑造了“接地气”公共形象,赢得了舆论好评。

  “上元之夜”活动现场,午门广场上演灯光秀。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近日,故宫博物院成为互联网舆论焦点。

  一是该院在元宵节来临之际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是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也是故宫首次面对公众开放夜场。此举引发全民抢票热潮。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点赞称,正是创新,让600年历史的故宫更为年轻,也让传统文化走近寻常百姓。

  二是题为《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自媒体文章流传甚广,引发网民热议。文章讲述了这些年故宫博物院在院长单霁翔的带领下,积极变革,以观众为中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作者称赞,经过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该文阅读量超过70万次。

  公众的追捧与舆论的好评来之不易。

  时间倒回2011年,各类问题频出的故宫遭遇了较大的舆论压力,“错字门”“会所门”“失窃门”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故宫声誉受到损害。公众评论和审视着故宫的管理,主流媒体的“讨伐”文章也较多,例如《故宫深陷“十重门”“宫门深几许”接连惹质疑》《业内专家:故宫老矣,自我监督责任心丧失》《故宫管理体制变革刻不容缓》。

  有观点认为,故宫的管理运营存在重大漏洞和隐患,亟需改革。经历近600年岁月风雨的故宫在互联网时代,常被贴上“傲慢”“管理不善”“不专业”等负面舆论标签。

  于是,拭去阴霾、修复受损的声誉成为故宫变革管理理念和机制的重中之重。

资料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2012年,新任院长单霁翔说,面对公众的批评和建议,每一个故宫人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说话,用工作成效来证明,尽快修复故宫声誉。

  7年过去了,故宫给世人的印象实实在在地变了。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成绩斐然。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医生”走出幕后,变成“网红”圈粉无数。

  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和修缮,故宫的开放面积已经超过80%。每年展出的文物藏品约2万件,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进一步修缮古建筑,故宫博物院还搭建了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剧场等数字化平台,186万件藏品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给悠久的博物馆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资料图

  极具变化的还有故宫“接地气”的人文形象。《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穿越故宫来看你》成为“朋友圈”的爆款作品。一直以来给人以庄重、严肃印象的故宫,凭借“卖萌”的高超技艺成为新一代无可比拟的“网红”。在故宫的官方微博里,康熙戴眼镜手拿玫瑰,摆出剪刀手自拍姿势——皇亲国戚成了爱说话幽默感十足的“网民”,圈粉超过600万。

  曾几何时,故宫文创产品由于缺少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而缺乏吸引力。院领导要求“故宫的文创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文创应该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其后推出的故宫娃娃、手机壳、故宫口红、“故宫猫”系列文创产品都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爆款。

  目前,故宫文创产品超过一万种,年销售额已超过15亿元。

  对于故宫博物院管理改革的效果,观众是愿意用脚投票的。2018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量首次突破1700万。一张张故宫参观门票,散发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渴求的热度。

  为满足广大观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如单霁翔院长所言:需要让中华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服务需要转变理念,改进管理机制,将专业知识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真正走进群众生活。不断提倡工匠精神、精品意识,增加文化内涵和服务质量。故宫过去几年的积极探索,无疑为我们用好传统文化富矿、沟通好民心提供了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