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血液制品疑染病毒”事件舆情观察,医药安全信任危机再加深

2019-02-25 来源:中正舆情

事件概述

  2月5日大年初一晚21时许,《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上海新兴医药生产的人免疫球蛋白因艾滋病抗体呈阳性被停用”的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华尔街见闻等众多媒体报道800多篇,网民评论数万条,且在2月6日新浪社会新闻评论数排第四、2月9日新浪财经新闻评论数排第六。舆论观点主要为:不满我国医药安全问题,认为监管责任不实;要求严惩责任人,排查药品、食品安全问题;要求查清此次问题药品的流向、使用情况、感染人群;质疑检测结果前后不一,感染风险小的说法简单说服力差、含糊不负责;认为医院借无偿献血牟利,质问医院血料来源。目前舆情仍在持续增加。

相关事件回顾

  新春添“血堵”,此非首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曝出血小板供应不足导致多名白血病患者病情告急。2017年春节前,浙江省中医院曝出在“封闭抗体免疫疗法”的服务项目中发生违规操作,导致血液污染,令5名患者感染艾滋病。

  医药行业权健舆情事件

  2018年12月25日,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发布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描述了一起孩童因服用权健公司“抗癌”保健品放弃化疗最后却不治身亡的事件,起底了权健公司过度夸大效用的产品和治疗方法,以及其近似“传销”运营模式构建起一个年销售额接近 200 亿的保健帝国。

  “丁香医生”发布带有情感偏向的文章,控诉权健集团 “草菅人命”,由此引出了整个舆情事件。文章中,“丁香医生”因为文章强烈的情感偏向,且“受害”家庭属于网络舆论中的弱势群体,故而引发了大量的舆论关注以及站队。

  面对“丁香医生”的质疑,权健强硬回应,声称要提起诉讼,但“丁香医生”却毫不退让,直言“不会删稿,对每一个字负责,欢迎来告”。双方激烈的碰撞一时间引起了大量网民围观,事件由此进入爆发阶段。而随着众多媒体的深入报道,与权健集团相关联的各种违规违法问题被挖掘出来,夸大宣传、非法传销、医疗资质、保健食品安全等等信息不断出现,负面舆情犹如排山倒海。

官方回应

  江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2月6日上午表示:新兴医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艾滋病毒抗体阳性一事,已通过正常途径上报国家卫健委,目前暂未发现感染患者。对于污染源是否来源于该公司的江西余干单采血浆站,该负责人表示,具体情况正在了解和处理。

  国家卫健委2月6日在官网置顶回应:2月5日,我委接到上海新兴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批号:20180610Z)艾滋病抗体阳性有关情况的报告后,立即通报国家药监局,并要求全国各医疗机构暂停使用和封存该公司问题批次药品,做好相关患者的病情观察和监测,配合药品监管部门作好情况调查和药品处置工作。我委已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地方指导工作,并召集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根据国际相关文献报道,结合该药品灭活病毒的生产工艺特点和产品PH值等因素,专家认为使用该药品的患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低。我委已组织制定了使用药品患者的随访监测方案,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导地方做好相关患者随访观察,配合国家药监局共同做好后续处置工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月6日在官网回应:2月5日,国家药监局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兴”)生产的一批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批号:20180610Z)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国家药监局立即要求上海市药监局对上海新兴开展现场检查,组织对同批原料血浆生产的产品和相邻批次产品进行检验,并派出督导检查组抵达上海、江西,督促指导地方药监部门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立即暂停使用该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并及时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

  上海方面对涉事批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的艾滋病、乙肝、丙肝三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江西方面对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对企业现场核查等有关工作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据上海新兴公司官网介绍,该公司现由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管理。中国医药2月6日在其官网对此事件回应:上海新兴为我公司控股子公司,我公司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并迅速派员进驻上海新兴进行现场督导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1.上海新兴已通知相关单位全面停止销售、使用并封存问题批次产品,同时对问题批次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2.上海新兴已经全面停产,全面排查问题批次产品的原料来源、生产及质量控制全流程等各重要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违规问题,我们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我公司及上海新兴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对问题批次产品进行核查,并确保生产和质量控制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上海新兴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核查结果和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5.网上冒用上海新兴医药名义发布的任何信息均为不实消息,应以中国医药相关声明为准。

  目前,有关部门的核查工作及上海新兴的自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如果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和公众通报。

舆情状态

  (一)传播状态

  2月5日初一晚21时许舆情产生并随后引发舆论。每日经济网报道后,引发了新浪网、网易、历史网等媒体报道数十篇,网民在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知乎、虎扑等平台评论数百条。

  2月6日大量舆情爆发,新增报道300多篇,个别外媒关注。人民日报、人民网、中新网等国家级媒体,新浪、华夏时报网、新京报、凤凰网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医疗、中国经营网等行业类媒体,荔枝新闻、深圳新闻网等地方媒体,外媒华尔街见闻等媒体对官方通报、专家观点、上海新兴盈利情况与上级公司、上海新兴及当地监管部门的反映报道300多篇。网民相关评论数千条,在2月6日新浪社会新闻评论量排第四。

  2月7日舆情持续火爆,新增报道200多篇。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级媒体,中国江苏网等地方媒体,手机金融网等财经行业媒体,港媒香港商报等媒体新增报道200多篇,主要关注检测结果、质疑两次通报检测结果不一、各省感染和药品流向的排查情况。网民新增评论持续增加。

  2月8日舆情持续火爆,新增报道150多篇,主要报道检测结果以及质疑两次通报检测结果不一,网民新增评论持续增加。

  2月9日舆情持续火爆,新增报道100多篇,其中不少为质疑上海兴业盈利空间过大,网民评论在当日的新浪财经新闻中排第六。

  2月10日舆情持续,新增报道数十篇,其中不少为财经类媒体关注中国医药回应“上海新兴经营规模及利润在公司占比不大,对公司影响较小”,网民新增评论持续增加。

  2月11日舆情持续,新增报道数十篇,其中不少为财经类媒体关注“上海新兴已全面停产核查,上海新兴经营规模及利润在中国医药占比不大,对公司影响较小”的消息,网民新增评论持续增加。

  目前总体来看,此次事件虽发生在春节期间,但共引发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央媒,华尔街见闻等个别外媒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800多篇,网民评论数万条,成为了春节期间最热的负面话题之一,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目前舆情增长速度虽不及前几日,但舆情仍在持续。

  (二)观点格局

  1.媒体观点

  新京报: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疑染艾滋:层层把关为何失守?

  世界各国都对此类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制备过程进行了严格规范,总体而言有三道质控关。首先,供血者的身体必须健康,不携带目前可以检测的病原体,尽量保证血液本身是安全的;采血机构和采血设备必须符合规范。其次,血液采集后,必须用现有可靠的检测手段去检测是否携带或可能携带病原体。第三道质控关是用现有的最可靠手段灭活其中的微生物体,但保留生物分子的活性。

  对此,中国也有详细的规定。例如,《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供血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必须为阴性;对于合并血浆,单份血浆混合后进行血液制品各组分提取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必须为阴性;生产过程中应采用经批准的方法去除和灭活病毒。另据我国《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必须使用体外诊断试剂,血液制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

  批签发是血液制品上市前的“最后一关”。我国《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规定,血液制品、疫苗等生物制品实行批签发制度,未通过批签发的产品,不得上市销售或者进口。

  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官网信息,本次问题产品由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予以签发,共计12226瓶,签发日期为2018年10月12日,签发结论为“该批制品符合规定,建议予以签发”。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仅对常规项目进行检测,并不包括艾滋病病毒检测。

  2.网民主要观点格局

  网民观点摘录

  @冰河68322969:药品、食品,发现问题,要严惩,人命关天!

  @南人真的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啊!

  @摇晃不倒翁:不少人恶意献血,潜伏期很难排查,国家遏制艾滋病任重道远啊!

  @lce55:希望对于此批次药品的去向查清清楚楚,并且对于此批次注入的患者国家负责排查。再次抽查其它批次的相关药品。

  @扬爸爸01:既然能够检测出hiv阳性凭什么说注射后感染的风险很小?现在第一步是必须尽快公布该批次在各省已使用和库存的数据。

  @潮汕有礼:问一句这是无偿献血来的血吗?

  3.业内人士观点

  (1)血液制品检出艾滋病抗体,理论上存在传播HIV的风险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由人血浆提取,具有中和病毒等病原体以及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用于免疫低下的人群提高免疫力,也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血液制品检出艾滋病抗体,应该就是意味着被来自HIV感染者的血液或者其成分污染了。理论上,其传播HIV的风险是存在的”。

  (2)抗体阳性很大可能血浆有问题,“混合投浆”追溯难

  据新京报报道,多名医药界人士表示,抗体阳性很大可能指向血浆来源有问题,“只有从有问题的血浆源采到的(血),才可能有HIV病毒携带”。

  上海一家大型血液制品公司员工刘琦(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血浆产品一般由来自不同浆站的血液混合投浆,即一批产品原料来自于好几个浆站,混合在一起,此外,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并非只来源于单名供血者,而是至少来源于1000名供血者,属于合并血浆,《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每批投产血浆应由1000名以上供血浆者混合而成,“现在要追溯哪一袋浆出了问题,这是不大现实的”。

舆情观察

  (一)舆情分析

  春节期间,此事件还能引发广泛的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近年我国医药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在社会和人们内心积累了大量不满和担忧,加上人们对艾滋病谈虎色变般的恐惧,使得此事件在整个社会有着广泛的、舆情温度仍在的、敏感的舆情基础。

  二是此次事件的12226瓶问题药品可能危及病患使用者生命安全的担忧和不满,间接危及社会广泛人群生命安全的担忧和不满,同时又加重了人们对于我国医药安全体系的担忧和不满,使得舆情一点即燃,并产生广泛舆论。

  三是媒体迅速、大量、持续报道使得舆情迅速火爆并持续。目前,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新浪和新京报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多省地方媒体、医药行业媒体、财经类媒体及外媒的报报道达800多篇。

  四是舆论关注焦点回应不足,加上新的检测结果含糊、说服力不足,使得舆情持续发酵。舆论关注的问题药品使用者情况、流向,并未得到充分回应和宣传报道。新的检测结果与开始检测结果不一,但未对新旧检测结果为何不同、新检测的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正确性做解释和宣传报道。

  五是次生负面舆情被挖出,使得上海新兴医药长时陷入负面舆情围堵,有舆情来回震荡的风险。在上海新兴医药生产的药品问题曝光后,媒体又报道了该公司的盈利问题,虽转移了一些对其药品问题的注意力,但对舆情主体上海新兴医药的关注并未改变、负面印象更甚。

  (二)舆情风险研判

  从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来看,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高度关注,800多篇的报道、数万条网民评论代表着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外媒的关注则反映了国外对类似事件罕见的关注,此次事件舆情风险压力大。

  从近年的医药事件舆情来看,2018年春节北京曝出血小板供应不足导致多名白血病患者病情告急,2017年春节浙江省中医院曝出在“封闭抗体免疫疗法”的服务项目中发生违规操作致5名患者感染艾滋病,加上最近爆出的权健事件、华林事件,医疗行业信任危机严重,此次事件舆情风险危险程度高。

  从目前的舆情该状态来看,当下正值春节后期和收假上班时段,社会关注的其他热点话题较多,该事件舆情虽仍在持续,但舆情增长速度连续降低,舆情热度有所减缓。

  总体来看,作为涉事的上海新兴医药及上层集团、监管部门,应“线下线上联动”,线下处理好问题药品和病患者的工作,防范类似问题发生;线上医药监管部门、上海新兴医药、媒体“三方联动”回应好舆论关切点,引导正面舆论。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