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检”再度曝出,行业亟待“真监管”

2018-12-11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近日,某体检公司董事长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曝出体检行业的乱象:有的体检机构用护士假冒医生开展体检,有的体检机构在抽取血标本之后并不做检测,而是直接炮制检测结果。此事引发网民热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2月6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3074篇,报刊新闻104篇,微信公众号文章6167篇,App文章3489篇。

舆情概述

  12月2日,某民营体检公司董事长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曝光了体检行业乱象,称一些体检中心提供的是“假体检”。他称,一些同行“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然后把血倒掉就出结果。”“一些机构敢于这么做是因为检出癌症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有业内人士分析,用护士假冒医生检查B超,可大大降低体检机构的运营成本。

  至于“假体检”究竟出自哪家体检机构,该公司董事长目前没有进一步的回应。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发网民热议。

媒体观点

  澎湃新闻:有必要给体检行业来一次全面“体检”

  医生是假冒的,体检报告是假的,体检机构敢于如此公然忽悠消费者,说到底还是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哪怕将抽掉的血倒掉,凭空杜撰一个检测指标,看不懂医学专业术语的普通人根本无法察觉,造假成本相当低。对应的行业监管难度也相当大。按照千分之三的癌症检测概率,体检机构大概率能蒙对,只是那些花了钱的消费者,原本打算通过体检来捕捉身体的异常,尽早对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却成了无良体检机构收割的对象。而且,一旦因为“假体检”而错过疾病发现的窗口,想要补救可能都为时已晚。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加强,体检行业成了这两年消费升级过程中的朝阳产业。行业扩张如此快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能通过疗效进行科学评估的医疗市场,体检行业更多是依赖仪器检测,不涉及到诊断和治疗,行业的专业壁垒要低很多。这种行业低门槛,为资本快速进场提供了便利。出于压缩成本考虑,一些体检机构用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护士冒充医生,甚至装模作样抽血又倒掉不做检测,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行业监管也呈现出很大的滞后。目前适用体检行业的专业法律规章,是2009年原卫生部下发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由于出台时间早,彼时的体检行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规定相当粗陋,约束力有限。

  《宁波日报》:体检机构需弥补内部机制的短板

  体检机构行业的内部制衡机制目前没有建立起来。医院里的检查之所以难以造假,是因为各种检查结论相互印证,有一项检查出现反常的结果,医生必然要去寻找原因,使之符合诊疗逻辑。同时,直接管理病人的多是住院医师,住院医师上面还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些上级医生会随时抽查检查结果,负责检查的医生断然不敢做假。但体检机构没有这样的制衡机制,往往只由一名医生说了算,一项体检结果也不用其他数据和临床表现来进行系统性验证,使造假变得异常容易。

网民观点摘编

  本次分析共抓取5013条评论,网民关注地域最多的是广东、北京、四川,关注最热词为“体检机构”“医院体检”“癌症”“监管”,整体舆情热度趋势为爆发阶段。

  @郭安撒皮:年年体检各项指标“正常”,却总有人会突然查出癌症,而且一查出来还是晚期。

  @美羊羊圈外的女友:在体检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检测过程不严谨,有病检测不出来,体检套餐繁多,收费混乱,查了半天也就图个心理安慰。

  @带我去游玩:体检变成了我们“配合”体检中心演的一出戏,镜头的一边是我们忍受着早起、挨饿、扎针、排队之苦,走过一轮轮的体检程序,拿到体检报告;镜头的另一边,却是护士把你的血直接扔掉,编造体检报告……若这样的操作属实,那无疑让人感到恐惧。

  @伦敦只有一个扎扎:千分之三……这个概率看着小,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万一出错会耽误不少人最佳治疗期。

舆情观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逐渐转变。定期体检对某些病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成为自主选择的定期医疗项目,也是许多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项基础福利。数据显示,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我国城市居民保健支出额从1990年的25.7元增长到2016年的1630.8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1%。有研究机构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016年健康体检市场容量超过1200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体检行业的各种乱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体检机构美年大健康,在几个月前就因违规被责令整改。为何一个“朝阳产业”领域乱象频发?

  首先,目前对体检造假的惩戒较为轻微。根据《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处理。其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处罚如此轻微,所形成的震慑力有限。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