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谣言屡禁不绝——治理“舌尖谣言”还需法律发力

2018-10-14 来源:新华网

  还有观点认为,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正如网民“蒋硕”所说,谣言传播的背后是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缺乏安全感。现在已经无法记起是从何时开始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信任了,从多年前的注水猪肉,到毒姜、毒豆芽,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荧光粉丝和棉花肉松,真真假假难以辨析。虽然国家已经在监管和处罚上下重拳、出实招,但是从效果看,距离达到人民群众的满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谣言止于真相,辟谣路上要让科普先行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国内外大量的监管实践表明,食品安全信息的规范发布,对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要消除公众对健康的担忧和焦虑,尤其需要食品安全科普的先行和常态化。

  北京晨报文章认为,治理食品谣言要有生态意识。当下,科普贴虽然并不缺乏,但大多是针对性较强的辟谣贴,属于兵来将挡式的被动应对,在时效性上首先就吃了大亏。因此,有必要让科普贴跑在谣言的前面,事先排兵布阵方能更好防御敌人,否则,谣言已入脑入心再去清理,影响难以消除,危害无法挽回,治理就会事倍功半。

  知名食品科普专家钟凯说,谣言在传播技巧上确实有其优势,它深知如何蹭热点、做标题、贴近受众阅读习惯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等,比如最近很火的直播。就这些方面而言,科普也要向谣言“学习”,光在时间上跑赢谣言帖,还远不能解决问题,科普帖还得富有可读性、具有吸引力。

  法治是扼杀食品谣言的终结者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主任李忠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大,违法成本比较低,而维权成本很高。治理食安谣言,要对造谣者下猛药,要在法律层面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

  网民“刘丹”认为,我们要提高违法成本、降低辟谣成本。目前在打击食品谣言方面,我国不乏法律依据,司法部门有必要在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及有关司法解释中,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惩处办法,将散布谣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分类,用重拳治乱。执法部门还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对造谣情节严重的,要坚决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网民“彭训文”说,要加强对网络传播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唯流量论”、“蹭热点”等标题党行为。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重灾区——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社交媒体,相关部门不仅应加大对谣言发布者的惩治力度,也要追究社交媒体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