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雅事件再起波澜,看作家陈岚如何接招?

2018-09-07 来源:舆情观察

  5月27日早上,作家陈岚在微博上回应,表示向小凤雅及网友道歉。“向在所有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道歉。向凤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镇干部,以及曾为孩子一起伤心难过的人们,在围观中被我的愤怒情绪伤害到的每一位网友道歉,并删除所有带有情绪冲动时的表达。”

  究竟在小凤雅事件中,作家陈岚及小凤雅家属真正扮演何种角色,我们这群吃瓜群众无法得知,就如没有谁能自证清白,相信法律自会给我们公正的事件定夺。

  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反转也让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彻底崩溃了,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似乎已经接受自己永远不会知道“全部的真相和真相的全部”这一现实,甚至渐渐地对于事实不再苛求,转向寻求情感的共情。

  其中,愤怒是最容易被激起的一种情绪,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智,尤其是在互联网匿名的情境中“愤怒”变得更加简便易得。每一起公共事件都将掀起群体性愤怒,在发泄感情的过程中新闻事件中本应最重要的事实退居二位,观点与情绪成为最容易收割流量的利器。

  公共事件中匆忙发声尖锐评论的自媒体往往就是利用了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而网民总是很容易被媒体的舆论所引导,就这样在一次次新闻反转中,网友真情实感的义愤填膺也变得一文不值。

  “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这样描述“后真相时代” 特征。焦虑的自媒体与容易恐慌的网友不谋而合,于是,情感泛滥,事实已经不够用了……

  下一次,可不可以慢一点?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