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杂粮的秘密在这里 ——探访“中国杂粮之都”文化展示中心

2021-04-16 来源:忻州晚报

  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独特的自然气候和人文环境为杂粮种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是久负盛名的“杂粮之都”。近几年,忻州有6个县先后荣获了“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籽之乡”“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和“中国甜糯玉米之乡”国字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忻州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谷类(谷子、糜黍、莜麦、荞麦、藜麦、高粱等)、豆类(红芸豆、黑豆、绿豆、蚕豆、豌豆等)、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水果玉米等)、薯类(马铃薯、红薯等)。

  为了将种植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忻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指示精神,以省级战略为依托,以创建“中国杂粮之都”为抓手,通过产业园区平台,为杂粮产业发展汇聚科研、市场、资本、企业、人才等多种资源要素。作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一期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文化展示中心率先面向公众建成开放。

  “中国杂粮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由忻州市委市政府牵头、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公司承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图版图标及声光电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忻州杂粮文化记忆,推介有机旱作和饮食特色,引领五谷养生健康消费,全方位诠释了杂粮种植、饮食、社会和养生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面挖掘、整理了忻州杂粮种植历史与文化。

  展示中心共分为五部分。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忻州时的大幅照片,旁边是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指示精神:“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穿过大厅,就可以看到第一个展厅——序厅,左手边是12个立牌,刻画了24节气,展示了古人根据时令节气进行耕作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右手边墙上则是巨幅的“五大优势”图,深刻解读了忻州杂粮出彩的原因。画幅下方的陈列台上放着多达165种置放杂粮的器皿,五颜六色,引人驻足。再向里走,是展厅的《序言》,通读之后,公众会对忻州杂粮有更全面的了解。

  从序厅进来后,就是展示中心的第二个厅——种植文化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十几米的长廊,长廊的左手边是五幅巨大的古代农耕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恬淡而充实。古画的下方是农具展示,这些农具大部分都是古人进行耕作时用到的生产工具,比如说犁,西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作为生产工具,历史非常悠久, 它一般套在牛等牲畜身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主要是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再比如耧,这个工具很多人都没见过,它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前面由人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也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除此之外,则是一排挂在墙壁上的整地工具、田间管理工具、收获工具、计量器具等,高低错落,摆放有序。行走中间,农耕文明的元素尽收眼底。

  接下来,是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厅,叫饮食文化厅,也是整个文化展示中心里面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厅。首先是智慧杂粮板块,采取了高科技的手段,向大家展示了高粱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紧接着是“中国杂粮之都”的区域展示图,其中展示了忻州14个县区种植杂粮的具体分布情况和地理位置;在“神奇的厨房”这一板块,展示了14个县区用特色杂粮做出来的美食模具,形象逼真,看着就很有食欲。河曲的酸饭、荞面碗托、饸饹等等,大家如果没吃过这些食物,欢迎来忻州品尝!该展厅的中心,还摆放着8种有机旱作植物的实物模型以及360度全景观看平台、植物生长全景展示平台,杂粮在灯光的映衬下,色彩斑斓,煞是好看。

  历史上,传统的饮食文化也非常讲究食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药食同源。接下来的这个展厅向大家展示了杂粮的药用功效、健康饮食理念、10种杂粮经典方剂和4种与忻州有关的帝王膳食。杂粮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多种养生价值,但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它易种植、易摄取且饱腹感强的特点,曾经作为主要的口粮伴随着一代一代忻州人走过峥嵘岁月。忻州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久远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红色文化、边关文化等。其中移民运动使忻州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文化——走西口文化,正是因为走西口,许多离开故乡的忻州人,将忻州的杂粮和种植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够在内蒙等地方看到、感受到与忻州同宗同源的饮食习惯。走西口文化为中原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最后一个展厅是养生文化厅。杂粮是素食的主体,由于忻州杂粮种类众多加之一些地区受佛教影响,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素食文化。素食,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在这个展厅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五谷杂粮能够养生的说法的肯定。比如,钟南山院士,他就说常吃杂粮好处多;季羡林先生也说每天他都要喝一碗小米粥,小米补元气、养人。

  到这里,“中国杂粮之都”文化展示中心的5个展示厅就全部展示完成了。这里是我们忻州杂粮形象展示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饮食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地标美食体验的空间和智能养生休闲的场所。它作为能够集中反映杂粮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一个专业的展馆,折射出了一代代的忻州人为保证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安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我们相信,忻州杂粮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会成为忻州重要的地标之一,进一步将我们的杂粮带向全国,带向全世界。(康馨月 田 静)

责任编辑:常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