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2022-05-11 来源:秀容小伙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舆情忻州5月11日消息 草市巷在忻县老城内南北大街的十字街以西,西至通往西门坡爬坡处,东西长约有二三百米。也就是现在老城内明月楼西这段街。草市巷名称的来历,据传与西门坡早期专门容留骡马骆驼等高脚的三家车马店有关,西门内城墙下曾有过专供喂牲口的草料买卖市场而得名。

  解放初期草市巷虽不是忻县最繁华街道,但在巷内是执法单位“公、检、法”所在地。既有学校还有工厂和各公务单位,可以说是单位林立。草市巷再往西就是爬坡通往西门出口的街道叫大坡街。大坡中段有崖头地方,土窑洞内曾是劳改队关闭犯人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的忻县监狱。

  草市巷因地处城内西部区域,忻县老城内地势西高东低一进草市巷逐步慢坡,过去的忻县老城内,即便倾盆大雨,雨水也不向外流,进入各个水泊,水泊在东区就有好几个。十字街东地势潮湿,所建民宅质量普便不佳。而西部几条街,路的两边大部分是大小不等的四合院老百姓民宅。有好些老宅是清朝早期老房,因地下是黄土胶泥的坚固地基,二三百年的明清老房,虽经风雨沧桑几百年过去了,房屋土墙及川檩木架纹丝不动。进入巷内,曾经的有钱人家深宅大院大部分都坐落在城西草市巷、打磨巷及周家巷内。听老人们讲,民清时期这条街道曾经显赫过。有商铺和几家钱庄当铺。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解放初期,三家店最高处的圪旦上又是忻县地委和行署所在地。草市巷单位多,而且大部分是忻县地区级单位。草市巷东出囗南是忻县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店——红旗商店,它是当时商业地标性建筑。出口北是忻县照相馆二部,紧临周边又有当时老字号六合饭店,三义全杂货店,都是解放初期,最红火的地方。解放初巷内还是土路,一下大雨从西门坡上冲刷下来的雨水,能将道路冲下很深的沟渠,给城区带来厚厚的泥沙。解放后南北大街道路改造成洋灰路面,将原先铺的石条改铺在草市巷内,此后草市巷成了横铺着大小不等的石条路。从石条路往里走约三十多米路南,砖墙上突出很显眼的,台阶上有中式门楼一座,门顶出水的通板瓦就建在砖墙之中,外露明柱和挑檐。后期因台阶过高,封闭了此大门,改在西侧耳院北开了一处小门。弃用的门楼门顶的筒瓦上长满了杂草,两边的博风板经过多年风吹日晒,显露出岁月的沧桑。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据说解放前这里曾开过钱庄。解放初从我记亊以来,爬上几级台阶从大门洞进去,是有东西南北房的四合院,解放初期曾是地区物资局。我当采购员跑物资部门时,有个老物资人员还回忆他最初的办公地,就在草市巷入囗不远高圪台台上的这个院内。物资局斜对面是通往打磨巷的小胡同,在当年也有一西开门院落曾是广播局的办公处。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再往西行到草市巷中段往南是财神庙和泰山庙巷。当年办学校没有房舍,利用泰山庙东西厢房当作教室,过殿搬走塑像,(我念书时塑像就堆放在戏台上的侧间)经过简单改造,成了忻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叫忻师附小。当时从校门进去,院中迎面是戏台背墙,戏台面朝北部背朝南。底部是青砖券顶的中间过道,通道内是青砖勾缝的古老工艺。过通道进入北院,戏台挡在中间,无形将校园分成前院与后园。进入后园,东西房内仍是庙堂改造的教室,东西各有两个教室,泰山庙内前后两院各有四个班,总共八个教室。后院中部有二株非常粗壮的国槐枝繁叶茂,夏日在校园开会或做广播操,老槐树为我们遮风挡阳记忆深刻。北面起高的平台地基上,是前后相隔很近的东岳大帝前后大殿,顶部为黄绿琉璃瓷瓦铺顶,还有琉璃脊楼,远看近望大殿都挺壮观。已改为学校办公室和老师占用的教学区。大殿后东北区是女生厕所。西北区男生的。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戏台曾是六一儿童节,学生们施展才华唱歌跳舞表演的地方。曾记得五年级时,同班的杨润岁由于演小品表演突出,被北路梆子招为学员,后培养成很有名的大同北路梆子晋剧演员。

  进入校门东西各有一个教室,进门两边是一左一右南房教室。东边南房敎室曾是我一至四年的启蒙敎育开始,班主任当年50多岁的梁述礼老师,老师对我们既严厉又和蔼,感谢他给我启蒙的开始,一直教我四年,后回定襄,走后再无见面,多年过去很是怀念启蒙的梁老师。西南房教室又是我六年级毕业时教室,班主任叫师永康老师,师老师当年刚从师范毕业不久,但起早贪黑辛勤敎导,教学非常辛苦,凡是他代的课,课堂上静悄悄的,那批毕业生受益非浅。教导主任胡俊华戴个眼镜,一囗五台话。我在这里念完六年小学。六年当中曾换过三个教室,都是庙堂改造。细看还留有庙堂遗留痕迹。学校因敎室不够,后又在草市巷一处民宅改为敎室,是附小的分校。最困难六二年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走出泰山庙这个校门,又进入初中。这一求学阶段是一生难以忘怀的。

  出校门往西不足二十米即是财神庙戏台的后墙,山门坐西朝东开在戏台北侧。门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财神庙巷,南至兰墙底,北至草市巷。

  我念书时庙内完完整整的,大殿还供奉着文武财神,关云长和赵公明泥塑,原道士及信男信女占用的厢房已作为工商联使用。因财神庙紧挨我们念书的泰山庙院,当年我时常进财神庙去玩耍。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财神庙的山门需要拾阶而上,先登几级石阶才能进入门洞,门洞前两侧是水磨砖砌,雕花按顶的八字屏墙,内侧明柱支撑前檐,门前蹲放一对石狮。过门洞踏阶而下,方能到达院内。院内东侧曾有坐东朝西的戏台一座,与过殿相对。

  财神庙的戏台在解放前后,有好些名家都在戏台上演出过,留下好多传说。曾流传丁果仙来忻在财神庙演出,烟瘾上来,唱的不卖力,曾有人将西瓜皮扔到戏台上,传说丁果仙发誓再不来忻县唱戏。传说归传说,她的搭班《打金枝》电影上演员全部到忻演出过,唯独丁果仙确实再没有到忻演出过。也有人标榜自己见多识广,与丁果仙有过交道,我们俩人还交谈过什么话。有人问有什么交往谈过甚话?他说;“丁果仙演完戏下台,我在戏台侧面梯子上坐着,丁果仙下台时说:“让一让”。我说;“好”。我在台下看她戏,又有“好”的一句谈话。这不是又有交往又有谈话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古庙戏台又高,又没有上下路,演员上下全凭搭一木梯。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院中央有一幢石雕“望海楼”,高约六尺,底座四周有石围栏,中间镂空,个子小的孩子还能钻进去,人俗称“聚宝盆”。因财神庙讲究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底座下正中有孔,雨后全院的积水通过底座四处的水道流入其内的古井。望海楼用青麻石凿雕而成,四檐飞伸,上有小石狮和风铃,玲珑别致。小时看戏孩子们都在上边坐着爬着。记得我小时也经常爬上望海楼玩耍。石雕上石头由于多年众手磨擦,被磨的光滑滑腻。院中石牌楼挺拔高大。后面大殿一直保留至今。财神庙后来归电影管理站占用,期间泰山庙有较大改变,为盖管理站办公室拆戏台门洞、鼓楼及院内的石雕望海楼。在院北盖一排正房办公室。院内作为露天影院在财神庙演出多年。

  现在恢复古庙,新修庙宇戏台和望海楼都以现代仿品替代。虽有原先的模样,但没有历史沉淀,更没有似水流年古老韵味。这是经历过那个年代,又对这里非常熟悉的人在心灵上的一种感受。

  财神庙巷往北有一大门,是那个年代的旅店,外地客人来忻办亊,一个南北长条院的东西房是客房。草市巷当年也有旅店。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到草市巷中段南有一胡同,胡同内住的姓陈的一家民宅,门囗有一旧式大门,坐西向东雕花按顶的八字屏墙,顶为筒瓦两出水的门楼过厅,内侧明柱支撑前后檐,后墙外就是草市巷。从这古老院门进去是四合院。曾是忻县地区法院和检察院,一个院内两个单位合住在一个院内。与现在每个单位一座大楼相比,现在的人们真不知道当年的中级法院和检察院办公的公务人员究竟是如何拥挤在一块办公的,一个院内就这么几间办公房。

  再往对面有一狭窄的胡同,路北这胡同内是地区印刷厂,地区印刷厂最早的厂址就在草市巷此胡同内。我有一同学叫王富明的父亲是印刷厂的师傅,一日我跟他进厂寻找他父亲,见厂内的车间正在生产运行中,凭证、单据等印刷品正在打包,工作人员在车间忙里忙外,车间内传来阵阵机器运转声。

  从印刷厂出口外,紧挨的门对门是两所学校北面是当年的文补校(为培养文化欠缺的干部)所办的学校。路南四合院中间开一门洞,进去是砖瓦房的四合院,所有房屋改为教室,是当年忻师附小分校。北院是一个培训中老年干部学校,南院是培养少年的附小分校,两个学校同在草市巷中段。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往西走不了几步,路北有二个大门洞,一个是忻县地区公安局,公安局比法院和检察院相比,似乎大了些。公安局在解放初期购买二三家私人院落新盖办公区,门面是砖券圆形大门,里边也就是高低不等二排瓦房。靠东也同样有一座形制相似的砖券圆形大门,并排而立。此院不宽的院落两排东西房,是当时部队占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一切从零开始,各行政单位只能在拥挤狭小的办公地办公,干部家属无宿舍,只好在附近老百姓家租房居住。公安局后期成为忻县北路梆子剧团。北路梆子剧团的到来,原公安局院内的布局才又有大的改观。因地方窄小北路梆子剧团为解决职工宿舍,在迎街盖一座单片二楼,楼下开一大门,这是后期北路梆子剧团的面貌。

  因我从小生活在草市巷西,路北的一个四合院内。隔墙就是公安局,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清楚。还记得小时候在公安局院内看露天电影往亊,小时最爱看的是动物动画片,印象很深,幕布就挂在我家东房后墙上。我家东房背后,公安局院内有一株高大榆树,树上住的一窝咕咕鸠,奶奶哄我让我高兴,上房顶用棍子挷一小勺,掏鸟蛋的记忆,已是七十年前的遥远往事。现在想起那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一辈子难以忘怀,那是奶奶爱孙子亲孙子隔辈亲的一种方式,这种亲情我没齿难忘。

  我住过的四合院,在旧城改造时拆迁,拆房后看到中檩上的留有建造年代是清中期乾隆年间早期建造,经测算距今近二百六七十年时间。我家正房曾经受过56年7天7天的大雨,房顶通瓦出水通畅,也没漏过一点儿雨水,正房前檐下七檁七梯门面纹丝不动,也有人叫十垫房的高檐大瓦房。征收后我还曾写书面材料,呼吁政府这才是真正老房中的古董,应该保留。像类似我这院落中古董老房在草市巷、打磨巷和周家巷何止几十处。留下的仅有少数。唉走题了。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再回到解放初期的四合院,一座老院内。那时住户中,除有东家外,还留有各单位的住户。因政府各单位大部分在西部区域办公,各单位又无宿舍。工作人员上至地委部级和县长书记,下至办亊科员全都在西部民房租房居住。那时我那四合院内住着五六家,有当任区卫生部长疗养院院长的,忻县县长后担任区重工局长的,区法院院长的,县文化局长的,区建委主任的,县卫生局局长的,前前后后住过好些各级领导干部,一家十来平方内住着好几口人。吃水拿水桶扁担到附近水井上挑,在水井辘轳上井绳一圈一圈绕上好几层才能绞出水来,然后再担水回家储存在水瓮里。初冬家家用煤和烧土和成煤膏以备过冬,用模子一抹一大片。家家使用大锅灶,一口大铁锅上配的大风箱。每家院外窗台下有一炭池,放着担来的煤面,做饭时每家每户房顶烟囱冒着黑烟。吃的米面都是凭粮本购买。但那时院里邻居人情味浓和睦相处,一个大院的人亲如一家。相互你帮我来我帮你。中午吃饭端着碗同在院中吃,边吃边啦呱,不分当官当百姓的,当官的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秋天来临,学校放秋假,院中十来八岁的我们,又为家里储备柴火,成群结队到西门外砍柴,背回家里为大人做饭当燃火柴。因住户多,院内打扫卫生是传“值日牌”轮流值日,若不在就互相帮忙,不分你我。倒垃圾有垃圾篓,每天有拉小平车,收垃圾的人摇铃铛通知。这时凡在家里人,闻声再将存放垃圾倒在车上。那时生活虽然清平,但生活秩序也是每天有条不紊,这就是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当时大院里的生活写照。

  草市巷当时号称忻县的“中南海”,住的都是地县两级的领导干部和家属。我的同学中好些是干部子弟,还有高干子弟。但在当时他们与老百姓子弟没有差别,同学中的我们,不分贵贱都是寻柴割草时的亲密伙伴。虽然物资困难,可在当时家家都一样,幸福感是满满的。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忻州老城改造,草市巷面目全非,旧貌换新颜,每当走进这千年古巷,除古老的庙宇更显古色古香,新建的仿古建筑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柱,更具特色。但一闭眼我那儿时生活的老街道,相处过的街坊邻居一个个鲜活面容又在眼前重现,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因为我在那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草市巷及古城,融入了我太多的回忆与情愫。更期待我曾生活的地方,明天更是一座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的新型旅游城。是同我一样的所有老忻州人所盼。

  2022年4月

忻州老城草市巷记忆

责任编辑:张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