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砚城文化回眸

2018-01-20 来源:五寨政府网

  从古文物考证,五寨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生息,历史上曾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结合点。五寨县县城古称砚城。三面环山,北展丁字平川,中间凹如古砚。南山高耸,呈笔架型,随长城垂卧其间酷似巨笔一枝。相传明朝大将徐达,当年来到三岔堡,安葬副将常遇春毕,心情不悦,站在北关梁头向南远望,看到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禁不住脱口而出:“好一座笔架山,山下筑城,有如砚心文脉旺昌,必出文人”。回朝后奏明圣上“夷蛮之地,只有文治,不可武统”。圣上恩准,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动工,十八年竣工,建成砚城。因有五所牧寨: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关)、上所(今河湾),故名曰五寨。

  昔日峰烟逝去,时光斗转星移,勤劳补实的砚城人,垦荒耕地、植树养畜、兴学堂、办作坊,世代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起美丽的家园。数百年过去了,正如徐达将军所说:“文脉旺昌”,学子聪颖人才辈出,明代扬州参将邱升、兵马都督袁信,进士武清、李炳,清宣化总兵张自成、雷州副将程堂等文韬武略人才,都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为砚城文化书写了历史的辉煌。

  一九四五年,晋西北的最高学府――晋绥二中迁至五寨,校址就在砚城文庙中。它以抗大为榜样,培养出一仟二佰名学生。奔赴晋绥边区党政军各条战线。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一九四八年四月四日,毛泽东主席率党中央从延安去西柏坡路经五寨休息时留下了五寨是“晋西北的乌克兰”之美誉。一九七八年忻县地区在五寨县荷叶坪建起了四八四四电视转播台,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日。

  一九五0年,晋绥二中改名为五寨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出学生两万余名。二OO四年学校又升格为忻州师院五寨分院,跨入高等教育学府的行列。

  喜看今日砚城,教育网络畅通,学校星罗棋步。培养出来的成才学子举不胜举。名人、专家,遍布全国,并迅速走向世界。

  砚城学子远行,既传承历史的辉煌和文明;又弘扬今天的和谐与进步。现实与历史密不可分。砚城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延伸……带着芦芽山的风骨和黄土高原的豪情。

  今天走进砚城,更让人震惊。迎宾广场雄踞街心,“向太空进军”的塑像奏出时代强音。对面是铁路公路立交桥。主要街道拓宽了,市场管理规范了,门面装璜讲究了,市容市貌整洁了……身居新境,群众不会忘记这是县委、县政府践行“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乐民所乐,忧民所忧,狠抓先进文化的结果。群众高兴地说:这才像公仆的形象,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责任编辑:wuyo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