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县整沟治理成效凸显

2019-11-03 来源:黄河新闻网

  破解七大问题 实现集约发展

  今年以来,神池县委、县政府把整沟治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破解七大问题,认真谋划推进,全县规划了7个整沟治理项目,正在实施的有3个,目前后草庵整沟治理农林牧生态复合系统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

  一是破解了项目主体确立难的问题。今年,神池县委、县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承载、沟域打造”的治理思路,将“政策包”“项目包”“金融包”捆绑打包,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整沟治理,把生态治理与适度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引入山西绿之林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后草庵整沟治理开发全部由公司自主筹资进行,开创了涉农项目政府无投资的先河。

  二是破解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难题。本次整治的后草庵界域内土地11967.14亩,耕地3130.8亩,林地2176.87亩,荒地草地面积为5972.83亩,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时有在册人口313人,目前在册人口32人。由于这里地貌类型主要由黄土丘陵坡面和沟道构成,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梁峁较多。村中间有两条主沟道相接,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生存条件恶劣。后草庵整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改造高标准农田4600多亩,其中,新增700余亩,沟壑造地760亩,将多年来荒废的耕地和沟壑变成了良田,全部由企业按规划进行开发经营。如此大的规模,在神池县尚属首次。

  三是破解了沟域系统治理的难题。该县严格按照市委要求,把整沟治理纳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治理重大项目,纳入全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事项,紧抓规划编制、搬迁安置等环节,统筹配置人、钱、房、地、林、山、水、路等资源要素,按照全域化整合、整体性推进、多元化增值、系统性治理的方式,在后草庵整沟治理项目区,分北山、南山、沟底三个片进行治理,北山实施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重点发展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的高效农业;在南山与山西黑茶山林局合作,林地托管,乔灌结合,提质增效;沟底发展健康养殖、有机肥料生产、沙棘育苗和生态旅游,四位一体,互促共进。

  四是破解了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搞规模化经营的难题。该县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治理,盘活土地存量,用好土地流量,辅以土地增量,着力破解用地难题。山西省绿之林农科技有限公司将后草庵村3130.8亩耕地一次性全部流转,流转年限为30年,一次性支付10年的土地流转费,以后每10年支付一次。通过引进外来资源将土地流转,使农民从本质上转变身份,既是土地的主人,每年享受国家地力保护补助与土地出租费,也是项目区的“工人”,每人每年劳作收入又达一至两万元。这样不仅保障了贫困户的稳定性经济收入,同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五是破解了涉农部门各自为政、联系不紧密的难题。实施整沟治理是改善沟域生态环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推动山区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度举措,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为确保长畛乡后草庵整沟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整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生态建设、道路提升、旅游设施、村镇整治、乡村旅游五大工程,明确了各项工程相关单位的具体职责。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任务、目标、措施、投入、责任、进度、质量、考核标准“八明确”,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使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严密组织,争时间、抢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六是破解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长畛乡后草庵整沟治理通过政策集成、市场取向、改革推动,聚焦增绿增收,治地治水治权,南山搞绿化、北山搞梯田,沟底搞产业,保持水土、绿化生态、增加耕地、培植产业,特别是该县委、县政府根据项目区的土壤资源优势、地力、地理、地利、地貌以及环境与气候优势,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神池县院士工作站联合打造5000亩有机旱作农业封闭区,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让后草庵村走出了困境,真正实现“兴”与“富”,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成为了历史,是对以往小流域治理和沟域经济的革命性提升。

  七是破解了偏远地区农业项目招商难的难题。该县聚焦脱贫、服务脱贫,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投入,大力发展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产业,积极培育具有生态示范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林业和林下经济,市场化运作,由过去的政府为发展主体变为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把沟域内的山水、山体作为要素来配置,把山地作为资产来运作。在引入投资主体的同时,今年还在项目区引进了中垦薯业、无忧树等企业,发展种薯种植,打造高端农产品,带动整个沟域经济的产业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郝福胜)

责任编辑:fuqia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