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让阳光产业更“阳光” ——偏关县政企合力共建“光伏大数据中心”纪实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碧空如洗。在偏关县天峰坪村,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鳞次栉比,阳光下天峰坪(联村)光伏电站熠熠生辉。蓝色“海面”下,杏树繁密,鸡舍整洁,创新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使当地群众实现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追求。
近年来,偏关县把光伏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率先摸索出了“集中式”“联合式”“分布式”三种模式,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伏扶贫全覆盖。然而,光伏并网运行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万事大吉,运维机制不健全、专业运维队伍缺失,农民个人看护,巡视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光伏发电效率折损,甚至长时间停运,导致光伏扶贫收益大打折扣。
新形势呼唤新作为。寻求光伏扶贫效益的最大化,打通光伏扶贫户受益“最后一公里”,2019年10月,国网忻州供电公司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深度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与偏关当地有关部门有效联动,政企合力共建信息共享、联动服务的“光伏大数据中心”,以数据跑路,提升光伏电力增效,让荒坡沟壑上的一块块蓝板板真正成为百姓稳定增收的“金罐罐”。
数据支撑提供光伏运维最优解
走进光伏大数据中心,巨大的LED屏上各类数据不断跳动。这些数据来自偏关县75座村级/2.31万千瓦,6294座户级/1.9003万千瓦光伏电站,包括15种光伏发电数据和16种电网侧异常类型。正是这些数据的支撑,开启了光伏运维“新模式”。
光伏大数据服务中心以供电公司数据流为核心,由偏关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及5家光伏运维公司统筹配合参与,对村级、户级电站进行监控和运维。通过实时监控天气、每户每日每月发电量、异常信息等,对光伏发电“零电量”和“少电量”原因做出精准判断,并向供电所和光伏公司精准派发任务,破解了电站点多面广、运维力量薄弱的难题,将传统的全面巡视排查变为精准靶向发力,帮助运维单位减少无效劳动、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率,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中心运行以来,累计监控发现异常4125条,记录填写光伏用户异常报告单540份,光伏用户异常处理派工单315份,光伏故障处置及时率达93.9%,平均处理时长由124.8小时缩至18.6小时,缩短85.1%。“新模式”为光伏运维提供了责任链条明晰、处置及时快速的“最优解”。
平台服务助力光伏效益最大化
“发不发”“发多少”“收多少”这是光伏受益百姓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尤其是“收多少”直接关系光伏产业扶贫的工作成效。让百姓“早受益”“多收益”“心满意”,光伏大数据中心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使命的同时也实现了服务价值最大化。
“现在有人帮着照料,出了问题有人给修。平时,自己擦抹擦抹光伏板就好了。”偏关县高家上石会村村民高长厚对如今的服务很满意,不过让他更开心的是,去年他家光伏收益已经收到近3000元,而且自家光伏每天发不发电、发了多少电,能收多少钱,在光伏大数据中心都有清清楚楚的“明白账”。
作为光伏业务全链条服务的综合窗口,该中心集业务办理、监控运维、调度指挥、信息查询、电费核算等功能为一体,不仅为百姓提供光伏“一站式”服务和光伏收益“一手账”,而且还无偿为运维单位提供“故障定位”的技术支撑,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运维效率,保障光伏成为最稳定、最有效、最长远的扶贫产业。截至2020年12月,偏关县户级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6914.74万千瓦时,实现收益5186.05万元,75座村级联合式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8546.79万千瓦时,实现收益6389.15万元,带动所有贫困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性“破零”,每个村的集体收入在25万元/年左右,贫困户受益实现了全覆盖,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数据赋能,推动光伏产业全链条高效、长效发展,让阳光产业更“阳光”。
责任编辑:魏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