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

2018-01-10 来源:大美忻州

  偏关县—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

  1518年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年轻的大明帝国正德皇帝朱厚照巡视边关,他要亲自看看,大明的边防,能否抵挡住蒙古人的铁骑。从宣府出发到了山西大同防区,在做了短暂的停留后,继续西行,经过偏关老营堡,到了偏关城。偏关城里的官兵做梦都不会想到无比尊贵的皇帝能来到他们的身边。

  

  偏关长城

  《偏关志》载,正德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武宗西幸至关,从南门入,叹曰:“此便是偏头关也,创之不易,守之艰难。”皇帝驻跸在偏关的太监府里,视察边防、慰问士兵,解决一些关防的实际困难,并在偏关度过了28岁生日。工作之余,他也开展一些个人娱乐活动,服侍他的太监们从太原的晋王府里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随侍左右,皇帝被这个女人迷住了,双双直坠爱河,从此后他和她一起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时间,这个女人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刘美人。

  

  偏关长城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啥要巡视偏关?这是由偏关当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决定的。

  《尚书》中这样写偏关:北临大漠,地控紫塞;西抱黄河,雄踞天险;南通宁雁,作障内边;东接云朔,独胜锁钥。其三晋屏藩,国防重镇焉。明朝驱逐元朝的势力到长城外后,由于蒙古人可以远遁的地域太广阔,明军力难以跟进。为保卫国家安全,便聚国家财力大筑长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横亘北方,宛若游龙。在守卫长城的重要地带相应设立九个防御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中,山西设有两镇,一谓大同镇,一谓太原镇。大同镇的治所在今大同,负责守卫和维护东起今天镇县镇口台、西到偏关丫角山、全长1086里的长城,历史上称为“外长城”;太原镇的治所在今偏关,管辖和维护西起保德黄河岸,经河曲、偏关、宁武、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古关、黄榆关、黄泽关到壶关、总长1500里的长城,史称“内长城”。外长城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内长城是忻州市和朔州市、大同市的分界线。古来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冀晋”的说法。

  

  偏关黄河乾坤湾

  偏关古为林胡、楼烦地,春秋归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兵戎相争之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秦汉属雁门,曾经称谓美稷县。北魏时期属代郡,隋朝时属马邑,唐朝设置唐隆镇。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往来偏关戍边守土,在其地建有九龙寺。五代乾祐四年(951),刘崇在晋阳称帝时于此立寨。天会元年(957),北汉王刘钧继而建成偏头寨。元代升寨为关,到了明代成为北国九边重镇之一,辖营堡29个,太原镇总兵率领重兵驻防。成化十一年(1475)置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1725)改所为县,属宁武府。

责任编辑:zhangj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