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征程万里风正劲 汾源大地再奋发
01
五环联动强党建 基层治理增活力
舆情忻州12月18日消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基层治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宁武县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的指示,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从强化基层党的建设入手,狠抓基层关键,从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堡垒”根基,健全制度措施、强化责任落实,注重示范引领、发挥带动效应等方面一齐发力,全方位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党旗飘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阵地建在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苦干实干、开拓创新,把群众动员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全力抓产业、强经济、促发展,因地制宜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合拳”,从根本上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强势推进乡村振兴。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宁武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编制了《宁武县2022―2025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3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宁武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宁武县村集体经济项目化扶持推进方案》和《宁武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立足全县“一体两翼”产业发展布局,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涉工产业、乡村旅游三大重点,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组建涉农、涉工、涉旅产业三个专班,由县级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从产业谋划、资金统筹、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等方面高规格、全方位推进,同时,把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村党组织书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聚焦“怎么抓”“干什么”“怎么干”“钱哪来”“怎么管”五大关键问题,始终坚持统筹为“要”,凝聚攻坚合力,着力解决好“怎么抓”的问题;坚持项目为“纲”,深耕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坚持创新为“先”,拓展运营模式,着力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坚持资金为“本”,多元投入保障,着力解决好“钱哪来”的问题;坚持管理为“重”,规范项目实施,着力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始终坚持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专班审核、领导组审定“四步闭环”项目管理办法和定项目、抓运营、配资金、强管理、聚合力“五环联动”抓发展法则,全流程把控推进项目,有效推动资源聚拢、产业聚集、财富聚变和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闯出一条富裕农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使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成功实现从吃“资源饭”到打“特色牌”、从分散经营到融合发展的整体层次提升和华丽“蝶变”。
截至目前,全县规划入库产业发展、资源开发、资产经营、工矿辐射、文旅服务、异地置业、服务创收、光伏发电8类项目230个,实施项目102个,全部达产后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978.95万元。
宁武县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口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被省委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办主办的《探索》刊物刊载,并在全省推广。
02
倾心倾力汾河治理 生态建设交出亮丽答卷
宁武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是三晋母亲河——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北京永定河上游——桑干河“两河”之源,是山西省鸟——褐马鸡的栖息地,是山西和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素有“京西屏障”“华北水塔”“华北之肺”“华北落叶松故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之美誉。境内有晋山之祖——芦芽山,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宁武天池,世界地质奇观——万年冰洞。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2019年4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18-2020年)》(晋政办函〔2019〕39号)。宁武县涉及试点项目21个,总投资23.26亿元。
在实施试点项目的过程中,宁武县委县政府在国家三部门、省委省政府、省三厅六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集中规划和专业指导下,把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作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举措,确立“335”工作思路,全面树立“三个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统筹“五个结合”(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全域旅游、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12字原则,全面实施修山、治水、育林、护田、蓄湖、复草“六大共治”,坚持党政同责,推行“九为施治”(即:县试点指挥部总调度、总指挥;项目建设单位具体负责、专班推进;行政审批部门优化流程、优先服务;所在乡镇保障征拆、化解问题;施工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监理单位巡检督导、严把质量;审计部门跟踪监督、把好质效;造价咨询动态管理、全程管控;督查小组执纪问效、从严追责)方略,按照“全域生态修复、全域产业联动、全域智慧运营”的思路,积极探索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文旅开发、乡村振兴三场战役,统筹推进,综合施治,如期圆满完成了21个试点项目,高质量超额完成了生态绩效指标,让“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历史美景得以重现,极大改善了试点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河美”生态格局,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宁武样板”,为解决“两河一山”生态问题、全面保障生态安全、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助力构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和山西大生态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有效提升了宁武文化旅游的内涵、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旅事业强劲发展,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了乡村振兴,初步探索出一条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文旅开发、乡村振兴三场战役的“宁武经验”。
目前,宁武全县上下正凝心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立足汾河上游地区生态功能定位,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决心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把宁武建成水量丰沛、田野富饶、植被茂密、生态良好的黄河文明发端之地,助力忻州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健康山西、生态忻州作出宁武贡献。
0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续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在胜利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宁武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强力实施了一系列工作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矢志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工作专项行动,规范了“农户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复核、县级推送、部门比对、逐级反馈”申报流程,组织开展了村网格主动发现防返贫风险、村级核实评议、乡镇研判处置、县级跟踪监测工作,确保不落一人、不漏一户,实现监测全覆盖。集中力量开展了大排查大走访,全县共组织1938人参与排查,排查19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累计23944户59945人,确保了走访排查全覆盖。
二是完善脱贫人口收入监测“13810”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有专员、乡有专干、县有专班”的动态监测网作用,用好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摸排、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四种监测手段,聚焦全县3.78万脱贫人口,结合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重点梳理出2021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三类户”、2021年人均纯收入增速不到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分之一的脱贫人口和2022年因疫情影响收入骤减的脱贫人口,建立收入监测人群信息台账,落实“13810”监测帮扶机制,确保监测对象准、联席调度快、帮扶措施实、收入增长稳。
三是提高四个实效,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提高产业发展实效。做强畜牧产业,做精杂粮产业,做亮药茶产业,做活药材产业,做优马铃薯产业,做大林草产业。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消费扶持实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提高旅游帮扶实效。强化运维监管,提高光伏帮扶实效。多向发力,开辟多条增收渠道,努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四是做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和就业帮扶。以创建“五好社区”为抓手,全面推进提升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带动、务工就业、社区治理、权益保障等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和后续扶持工作。同时,全面整改上级督查反馈问题,举一反三,针对薄弱环节和工作不足,逐条逐项加以整改完善。
五是大力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全县列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4个。其中,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个。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拟实施项目49个,已全部录入项目库,并完成项目规划,正在积极推进后续工作。
六是强化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全县共调整下派第一书记130名,选派省市县包扶单位102个,乡村振兴示范专家服务队2支、驻乡镇工作队1支、驻村工作队130支、工作队员289名,实现了脱贫村、先行示范村、100人以上移民社区和重点乡镇全覆盖。按照“指标量化、积分考核、星级管理、突出成效”的原则,建立了驻村工作队长效管理机制。
七是巩固成果兜牢防止返贫底线。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严格实行领导包联、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这一底线,成立了防止返贫预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等部门完善了控辍保学、健康帮扶、慢病诊疗及住房、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每季度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对脱贫人口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针对稳定就业、搬迁后扶、资产管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04
加快转型升级 文旅发展再奏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武县立足县域实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生态优势,确立把文化旅游培育成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加快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抢抓机遇,积极融入雄安新区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大格局,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内著名旅游康养目的地为方向,强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方面,全面加大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推动旅游产业全资源整合、全要素调动、全产业发展、全景化建设。一是从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政策保障入手,健全推进机制,提升保障能力。二是以构建交通路网、推进厕所革命、建设智慧旅游为重点,完善配套设施,补齐要素短板。三是在做好旅游促销、开展多元宣传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营销推广,叫响旅游品牌。四是从注重行业安全、规范市场秩序两个方面,加强安全监管,优化旅游环境。五是突出旅游扶贫、生态修复、“生态+旅游”深化、城乡面貌整治四大重点,培育“生态+旅游”,助力乡村发展。
在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方面,主要是积极申报芦芽山文旅康养示范区。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意见》,以创建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文旅宣传、品牌打造、软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改善四个关键,重点围绕一个小镇(东寨康养小镇)建设、三大产业(森林康养、乡村康养、运动康养)创建,打响叫亮“诗意山水、神奇宁武”文旅品牌,奋力开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新局面。
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资源利用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单位,开展宁化古城等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试点,完善市场要素,增强旅游功能。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传承利用体系,着力塑造具有宁武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推出融入宁武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高质量文化旅游商品。二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融合。着力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休闲农庄(园)特色文化古村落、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度假区和标准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工业旅游产品,推动工业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延伸;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支持鼓励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地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文创类红色旅游纪念品、演艺类产品。三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加快推进芦芽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不断挖掘芦芽山景区的文化内涵,彰显旅游景观的文化特质,形成长城边塞古建文化高等级旅游景区集聚区;推出精品旅游演艺节目,精心策划芦芽山大型演艺项目,在芦芽山景区推出植入文旅IP的沉浸式体验产品。
目前,所有项目都在快速有序推进。宁武文化旅游高质量快速发展的美好前景,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成为现实。
原标题:忻州答卷 宁武篇丨宁武:征程万里风正劲 汾源大地再奋发
责任编辑: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