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三个乡村的变与不变
舆情忻州4月8日消息宁武关外,芦芽山下,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古朴的宁武县大水口、李家沟、斜坡村,依然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但只有质朴的村民们最能理解变与不变中承载的分量。
同煤集团北辛窑这个响亮的名字,不仅驻在百姓心上,更镌刻到骨髓里。村民们说,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但生活变了,环境美了,活得更有滋味了。
而这一切,源自于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北辛窑煤业公司三个驻村工作队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坚持。
1
村民生活变了,质朴纯粹的基层情怀不变
一进李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芦芽人家”农家大院。这个能勾起村里人“乡愁”,能让城里人体验农家味道的“农家乐”,改变了村民邢付堂的命运。
3年前,53岁的邢付堂还是光棍汉,仅靠在芦芽山景区拾捡垃圾、在冰口洼处收停车费等维持生计。
2018年5月,工作队驻村后,入村串户访民情,田间地头拉家常,房前屋檐下谈发展。邢付堂觉得,他的春天就要来了,率先“投石问路”,跟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程建国讲了想开农家乐的意愿,没承想得到了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工作队协助办理小额贷款5万元,帮助争取吸纳9户贫困户,每户入股政府产业引导资金1.5万元,户贷户用45万元入股农家乐,再加上邢付堂四处筹借的费用,共计投入104万元,于当年国庆节建成运营。如今,邢付堂的生意很红火,自己也娶上婆姨,有了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咱是村里人!”程建国驻村第一天就给了工作队精准定位。他说,第一书记不是官,而是荣誉、是责任、是奉献。秉承这样的理念,他带领工作队队员杨贵荣、刘文帝上山下田,帮五保户邢义和担牛粪,帮行动不便的吴玉美担水,帮贫困户邢补堂装卸草料……在感受群众酸甜苦辣中,掂量着第一书记的职责与分量。
贫困户王效良是养殖能手,想发展养殖业,可又无法预判风险。工作队专门到宁武、岢岚等地调研,与宁武县畜牧局沟通技术指导事宜,与乡政府了解养殖扶贫专项政策,认为养殖羊是快速收益的脱贫保障方式。
“非亲非故,竟然这样帮我!”王效良认准了工作队的真心实意,毅然拿出全部积蓄购回30只绵羊、20只山羊,到年底已发展到286只。正为销路犯愁,没想到工作队早已提前谋划,通过网络、电话、人脉等方式,寻找到收购单位。那一年,仅销售羊一项就收入6万余元。
儿子有电焊技能,工作队联系到阳方口镇电焊门市工作。闺女上大学,每年享受雨露计划3000元。如今,王效良家种植、养殖、务工“三管齐下”,在“两不愁、三保障”中完胜。获得了村里“三自一带”奖励金1500元,被宁武县表彰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奖励3000元。
村民生活以肉眼可见速度在改变,不变的是驻村工作队质朴纯粹的基层情怀,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
工作角色变了,担当作为的理想信念不变
“土豆被野猪糟蹋了,怎么办?”斜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常建红,2018年5月驻村第三天,便遇到村民来讨说法。为此,他带着工作队队员刘瑞和梁宇根到现场拍照取证,到乡政府问个究竟。
乡政府答复,野猪侵害庄稼是常有的事,也无可奈何。只能到年底时申请部分救灾补助。眼看村民一年辛苦白费了,常建红心急如焚。
急归急,但静心细想,帮扶工作还得从长计议。经过考量后,常建红决定当个“小学生”,拜老百姓为师。
他到75岁的王增荣老支书家去串门、帮挑水。利用晚饭时间在家门口等候农忙归来的乡亲们,了解村情民情。
斜坡村位于芦芽山保护区荷叶坪草原脚下,是宁武县最偏远的一个村,海拔1800米,无霜期短,唯有高原作物土豆、胡麻适宜种植。要想长久不受野猪侵害,发展畜牧业是致富的唯一手段。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在李家沟和斜坡村实施了肉牛养殖项目,当年便初见收益。
养了牛,不懂养殖,工作队给村民当技术“指导员”。在村里办图书角,联系购买养殖技术类书籍460余册,邀请宁武县畜牧站兽医普及防疫知识,村民不识字便现场逐字逐句讲解。村民们说,原来养牛这么讲究。
消费扶贫,工作队是农产品“销售员”。村委委员夏满腾经常利用农闲时节采蘑菇,工作队积极帮助联系卖了3万多元。联系农委申请试验种植脱毒土豆,村民喜获丰收后,帮助卖出2万多公斤。近年来,工作队共为村里代销土豆、胡麻油、羊、莜面等10多万元。
解难帮困,工作队甘当群众“服务员”。2019年6月,贫困户王眼眼三头牛丢了,工作队深入密林,历经千辛万苦,在隔壁村高崖底找到了丢失的牛。73岁的五保户王永和突发疾病,工作队队员背起老人立即开车送到县医院,老人捡回一条命。贫困户王虎娃闺女王晓青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家摔盆摔碗,父亲老泪纵横,无可奈何。工作队找到村委会主任王万和,联系忻州荣军医院住院治疗,王晓青病情有所缓解,还经常与父亲和哥哥视频。
工作队的角色、作风和方法一直在改变,但不变的是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赤子之心,对贫困堡垒决不放弃、绝不妥协的坚定决心。
3
人居环境变了,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不变
对于在册户籍只有100人的小山村来说,李家沟村唯一的五保户邢义和的变化显得格外惹眼。
邢义和现年50岁,一直未婚,独自生活。以前,仅靠国家特困供养金维持生计,整天混混沌沌、无事可做。
如今,他精神抖擞,红光满面,每天围着母牛和刚产的小牛犊转,生怕饿着、热着、凉着。逢人便说,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收入高了,但也老了。他的话既道出了山乡巨变,又道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眷恋。
邢义和生活的变化只是村里变化的一个缩影。盘点近年来北辛窑煤业公司扶贫路上的轨迹。一串串成绩跃然纸上:
2018年,投资60万元,在李家沟、斜坡村两个省级扶贫村扶植肉牛养殖项目,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当年脱贫并持续受益。
2019年,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在李家沟百年水磨坊及30多年传统大梁榨油坊旧址,建成了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观光旅游、产品加工、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集群化新型文旅产业模式。
为三村围围墙、设村标、建公厕、打水井、修道路,改造危房、修复村灯、硬化广场、建爱心超市……
产业兴了,乡村美了,群众富了。4年间,北辛窑煤业帮扶的三个村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北辛窑煤业充分利用宁武县一县一策实施“援西计划”契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在大水口村,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小米加工项目,计划2021年8月建成投用,带动本村及周边小杂粮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并依托明长城大力发展窑洞居、农家乐、民俗文化,推动全村文旅产业发展。
——在李家沟村,安排20万元扩建肉牛养殖牛棚,到2023年,户均将增收9500元,增幅25%。并利用大梁压榨油等特色农产品经济卖点,年收益5万元,户均分红约1500元。
——在斜坡村,投入20万元斜坡村入股宁武县西马坊乡旅游项目,按2020年10%、2021年15%、2020年20%比例为斜坡村32户贫困户分红,到2022年户均收益1250元。
——发挥国有企业担当和社会责任,全力推动北辛窑煤电一体化项目,实现“龙头拉动、效益覆盖”,并探索建立企业和乡村联系、帮带发展新型结对帮扶模式,促进边缘及配套产业发展。
——持续走乡村振兴战略路子,让产业旺起来,环境美起来,乡愁浓起来,农民富起来,人才动起来,确保脱贫不返贫。
责任编辑: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