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巧手”马来云:在方寸葫芦间烙刻“福禄”人生
8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烙画巧手”马来云的家中,不足20平米的客厅里不见寻常人家的茶几和沙发,有的只是堆满置物架和地板的近百个葫芦烙画作品。客厅俨然已成为马来云小小的“工作室”,只见她手持电烙笔,正伏在工作台前专心创作,随着手腕的轻微移动,手中被烧热的电烙笔发出了点点红光,伴着细缕青烟升起,一幅浓淡有致、古朴典雅的《百年好合 相伴终生》作品便在方寸葫芦间悄然“盛放”。
今年43岁的马来云算是半道踏上葫芦烙画这条路的。2017年,一场突发交通意外导致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再不能从事过多的体力劳动,这着实给了本就患有语言障碍的她沉重一击。既要为孩子筹措学费,又要维持家庭日常开支,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却苦于没有合适就业岗位的马来云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在好友解和平的主动联系下,马来云有幸得到了参加市里为残障人士举办的葫芦烙画培训班的学习机会。自幼酷爱画画的她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认真研学烙画技能。由于悟性高、又肯下苦功,马来云第一次制作的作品便受到了老师的啧啧称赞。此后3年,她一边跟着老师深入学习葫芦烙画技艺,一边打些烙画零工补贴家用。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马来云今年又“闲”下了。闲着的几个月时间里,她整天窝在自己狭窄的工作室,坚持多临摹、多画、多烙,就这样潜心创作出了几十幅葫芦烙画作品。不久后,她与朋友解和平、田补槐经商量后达成合作,在上瓦窑头村开辟出5亩葫芦地,由田补槐来负责种植养护,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制作烙画提供品质上乘的各式葫芦,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带动葫芦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葫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与“福禄”谐音,象征吉祥,也寓意着子孙万代、多子多福。马来云笔下的葫芦烙画作品,多与福禄寿喜财和雁门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密切相关。马来云告诉记者,“制作一个葫芦烙画作品,要先将天然葫芦晾晒风干,再经铅笔勾线、烙笔绘制、细化渲染等多重工序,个别还要彩绘装饰,绑上喜庆的中国结和流苏”。她细细把控温度,落笔先浅后深,力求将每一幅作品做到富有层次感和生动性。《中国魂——为人民服务》《中华第一关——雁门关》《连年有余 丰衣足食》《神助天佑 女娲驱疫》《牡丹花开 鱼翔大海》《福如东海 延年益寿》《鹏程万里 鹰击长空》等代表作既有山水之间的诗意,又有花鸟鱼虫的野趣,在马来云笔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马来云创作出的葫芦烙画作品线条灵动、画面典雅,让看了的人都称赞不绝。一幅又一幅精美的葫芦烙画作品,不仅让她成为了县里小有名气的“烙画巧手”,也帮助她斩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儿时的语言障碍、意外的交通损伤并没有阻挡她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追求,身残志坚的她通过学习葫芦烙画技艺终有所长,在方寸葫芦间烙刻出了自己自强不息的“福禄”人生。
看着一屋子的葫芦烙画作品,马来云腼腆地道出了自己的助残夙愿,“未来,我想利用自己所长,创办一个针对残障人士的葫芦烙画培训班,希望传授给他们这项就业技能,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自食其力,走上创业增收之路。”(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温琪)
图一为马来云在“工作室”创作葫芦烙画作品
图二为马来云手捧葫芦烙画作品露出喜悦笑容
图三为马来云正用电烙笔在葫芦上烙画《百年好合 相伴终生》作品
图四为马来云的部分葫芦烙画作品
图五为马来云手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图六为马来云精心呵护葫芦生长
图七为绿油油的葫芦缀满藤架
责任编辑:乔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