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发展综述

2019-11-13 来源:互联网舆情忻州

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区雁弘纺织有限公司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从忻州市的实践探索看,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代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的最有效办法,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旧村拆迁复垦、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就业保障、社区综合治理“六环联动”,着力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坚持规划先行,结合群众意愿,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工作。两年多来,县委、县政府牢记领袖嘱托,践行使命担当,构筑起“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滨河移民产业园区和11个乡镇扶贫车间,发展手套、袜子、鞋帽、箱包等企业18家,家庭作坊330户,带动贫困人口12700余人,年人均增收2100多元。全县核准的3676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集中安置入住率达100%,分散安置入住率达100%。整体搬迁68个行政村,腾退面积605.789亩,完成复垦574.193亩。

  代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方,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还是一个镌刻着抗战国共合作周阎谈判、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红色印记的县份。因此,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祖辈生活在山大沟深坡陡等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农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成为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主攻目标和头等大事,开始采取超常举措向深度贫困发起决战猛攻,坚决擦亮名城金字招牌,对得起老祖宗,对得起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这片热土,对得起全县父老乡亲。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236个,贫困户21085户,贫困人口48386人,贫困发生率为30.18%。贫困基本特点是人多、面广、贫困程度深。特别是山区地带,许多村庄属“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十三五”期间,代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67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73人,同步搬迁903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共79个,涉及8个乡镇,共核准整村搬迁对象2286人,插花搬迁对象1390人。代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无论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是实施易地搬迁、破解深度贫困,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下好产业谋划先手棋,易地搬迁留人更留心。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区是全县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占地540余亩,产业园区从2013年开始建设,分为北区和南区一期、二期3个移民安置小区,现已建成住房24幢1560套,整个滨河移民产业园区安置规模达到1560户5000人。为确保移民搬迁能“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滨河移民产业园区规划初期便预留产业发展空地300亩,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园区一处,通过大力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稳定脱贫。为此,县委、县政府不断投资强化产业园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介外地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物流服务业等产业来代县考察,入园发展,努力推动形成“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的产业集约化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代县践行领袖嘱托,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园区。该园区规划占地300亩,预计总投资2.8亿元。一期占地98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总投资1.3亿元,可吸纳近6000人就地就近就业。代县抢抓雄安新区、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杭州剑弘贸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雁弘纺织有限公司,与上馆、滩上、新高、峪口、上磨坊、雁门关6个乡镇通过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438.33万元联建联办的富上、富滩、富昕、富峪、富雁等轻纺厂合作已入园区。企业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厂房5000平米,购置各类机器设备364台(组),年可生产袜子4000万双,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税670万元。并以此为撬点和带动,在全县形成了“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扶贫产业新格局,进一步拓宽移民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端起了“金饭碗”。

  二是开创“五环联动”新模式,精准扶贫贴心更暖心。按照“一个产业园、一批贫困户、一条致富路”的思路,构建“产业园+标杆企业+合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预分红+利润分红+就业收入”的带贫增收机制,带动移民贫困户稳定增收。通过“产业项目帮扶、就业创业帮扶、入股分红帮扶、技能帮扶、公益帮扶”五环联动的精准赋能模式,对全县11个乡镇进行了全覆盖式精准扶贫,与207个村“村企结对”精准扶贫1.8万余名贫困人口,最大化提升扶贫效能,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0.7亿余元,帮扶移民贫困户2415户,安置就业和灵活性用工3087人,帮助他们增收5094余万元。

  产业项目帮扶:产业园标杆企业+乡村车间+家庭工坊”三级产业互动、三环联动的发展模式,是雁弘实现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并举的一大创新。以“产业园标杆企业+乡村车间+家庭工坊”作为扶贫产业精准赋能的主链条,以产业园区标杆企业为中心,辐射乡镇扶贫车间,将制袜产业后续整理生产线延伸到当地各乡村,带动乡村家庭作坊脱贫增收,送岗位进农户,将制袜后续整理生产加工线进行渠道下沉,向当地贫困人群倾斜。目前,雁弘纺织公司的扶贫车间延伸至全县聂营镇、枣林镇、雁门关乡等11个乡镇,家庭工坊更是覆盖了207个村2415户贫困家庭。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充分发挥企业核心优势,在当地大力开展“家庭工坊”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家庭工坊”主要针对当地农村本身缺乏就业渠道又有强烈创业就业愿望的劳动力人群,经过相关技术培训指导后,以“乡村车间+家庭工坊”作为扶贫赋能单位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设立翻袜、缝头、定型、包装多道工序加工作坊,服务当地农村妇女为主体的贫困人口,2387人实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实现劳务增收与分红收益同步增长。

  就业创业帮扶: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已招聘员工230人,其中65%来自贫困户家庭,人均年增收2.5万元;乡镇6个扶贫车间用工人数829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设在6个乡镇16个村的家庭工坊用工人数315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标杆企业加扶贫车间加家庭工坊共带动就业829人,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57人。他们坚持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提振脱贫信心,倒逼“等、靠、要”思想转化,开展劳动就业技能培训5期,涉及移民户200多人,实现了“企业机器一转,贫困户脱贫有盼”的目标。随着扶贫产业园区的快速推进,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实现贫困户门前就业、脱贫致富。

  入股分红帮扶:2018年6月,因企业发展需要,与滩上、新高、上馆、峪口、雁门关、磨坊等6个乡镇合资联合建厂,企业完成本次增资合作后,注册资本金达到3679.26万元。单预分红一项,6个乡镇当年按照注入资金的8%进行预分红,截至2019年9月中旬,累计分红574万元,使当地103个村1067户贫困户2217人贫困人口实现了普惠性稳定增收。考虑到广大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年初就支付到户,真正让那些无法直接进厂就业的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有效增收,实现及早脱贫。利润分红更是一项长效扶贫带贫机制,公司第二年抵扣预分红后,剩余利润按股分红,第三年按实际经营利润进行分红,三年后分红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这样的机制,既保证了贫困户有收益,也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技能帮扶: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发挥制袜产业就业容量大、带动面广的行业优势,雁弘纺织公司自创办伊始,就秉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济困初心,着力于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打通“标杆企业+乡村车间+家庭工坊+农户(贫困户)”城乡资源配置通道,盘活广大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一个广覆盖、低门槛的普惠平台,将各优势资源要素的超融合效应发挥出来。向贫困户提供制袜工艺技能培训,让他们赴浙江、昆山学习制袜技能,学成归来后进厂工作,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实现就近安置贫困户就业,仅在产业园区公司本部累计安置就业人数就达703人,人均年稳定收入3万元,累计培训贫困户人数达到6659人。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对接帮扶,通过有效的集中培训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致富自觉性,让贫困群众主动做大做强产业实现脱贫。

  公益帮扶:建设滨河扶贫产业园区,是县委、县政府为解决移民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所实施的一项重点配套工程项目。经过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在园区的开工建设和引资立项过程中,作为入驻园区唯一一家落户企业,承揽了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全部建设工程,并支付代建完成水、电、路、管网、通讯、园区绿化和防护栏等设施设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三级互动扶贫产业新格局,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功不可没。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对带贫覆盖各村启动了“一村一个袜产业,一户一条致富路”的定点帮扶项目,建立双向互赢的合作机制,入村建起扶贫车间,捐助生产加工设备,无偿进行技术传授,将制袜后续整理生产服务线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各工序精细化分类设置,还将当地各村潜在的劳动力要素“聚沙为塔”地聚集整合在家庭工坊中,既降低优化了产业推进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也使闲散游离劳动力有效组织在企业带贫增收的旗帜下,助力整村产业振兴;并与公益机构通力合作,精准识别不同贫困群体的关键需求,共同创新“走心”公益之路,赋予当地公益项目的落地模式以新内容。

  三是注入政策配套强心剂,精品工程安心更放心。代县以配套建设滨河移民产业园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企业,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尝到了甜头。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进一步研究配套支持政策,着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民心工程。首先,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把在外务工有经验、懂市场、有资源、眼界宽的能人调查归类、主动对接,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就业,整合人才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第二,政府牵头搭建平台,以市场化的手段,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形成集群与跨界相融合的产业链条,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第三,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部门在厂房、电价、电商、物流、金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孵化放大,做优做强,既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机会。(石俊文 陈晋蓉 温琪)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