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教育科技局派驻阳明堡镇孙家磨村第一书记文昭的先进事迹
文昭与村两委主干共商脱贫致富大计
原标题:因材施教当好扶贫教师 因村施策答好脱贫试题——记代县教育科技局派驻阳明堡镇孙家磨村第一书记文昭的先进事迹
“我不仅要当好人民教师,更要当好扶贫教师,因村施策答好脱贫试题”!这是代县教育科技局派驻阳明堡镇孙家磨村第一书记文昭从转变身份的那天起就坚定了带领孙家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决心。孙家磨村全村土地面积约41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300亩,全村共有46户1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53人,贫困发生率为46.1%,大部分贫困户达不到户脱贫“一超五有”标准,整村更达不到脱贫的13项验收指标。临“危”受命之后,文昭结合实际,考察村情村况,了解民情民意,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村因户制定出本村“12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养殖产业,运用两项分红受益,推动光伏发电、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30%,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是2017年的10倍,20户5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完成了“户脱贫、村摘帽”目标。今年年初,文昭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称号,表彰他投身扶贫事业、勇于担当作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先进事迹。
强党建,打造“小而强”战斗堡垒
文昭结对帮扶老弱病残贫困户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针对孙家磨村党员活动无阵地,组织生活不规范、不经常,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文昭始终坚持“抓党建、强三基、促脱贫”的党建工作思路,深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时召集党员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固定开展党章党规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理论知识学习,全面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积极推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探索建立党员帮扶精准扶贫户机制,每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帮带本村1-2户贫困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筹集资金10余万元,新建村级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场所,硬化村级组织活动场地,安装便民体育器材,制定完善《孙家磨村村干部坐班制度》《孙家磨村民事代理代办制度》等,不断提升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谋脱贫,缔造“小而富”幸福乡村
文昭选树的全市“三好家庭”
新打机井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
如何使村里的贫困群众在2018年如期脱贫,让贫困户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攒是文昭日夜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定期组织村两委主干、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村民代表研究商议全村脱贫事宜。灵活运用“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联系代县开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蛋鸡养殖合同,20户贫困户每户50只蛋鸡,每年收入3000元,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户增产增收。听说孙家磨村的鸡蛋品质好,同事邻里时不时就让文昭带点鸡蛋回来,这既帮助村民卖了鸡蛋,也方便了同事邻里,文昭乐此不疲,至今已为村民们卖出了2000多元的鸡蛋。为了使本村扶贫资金收益最大化,文昭多次走访考察,最终决定整合孙家磨村8.3万元扶贫资金和宇文村扶贫资金,入股西庄村益天然水上娱乐项目,2018年分红6000多元;整合扶贫资金5万元投入到长郝村永安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分红4000元;文昭还积极向贫困户宣传“五位一体”扶贫政策,与牧原集团签订了小额贷款入股分红合同,为贫困户增收注入了稳定“源泉”。2018年底,每户已分红3000元。去年年底,村里还依托100kv光伏发电项目分红3600多元。
办实事,建设“小而美”文明乡村
孙家磨村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属于典型的贫困村。文昭自上任以来,始终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资金补齐短板。长期以来,孙家磨村村民饮水全部是院内自打井,由于井浅,水质不好、水量有限,无法满足村民日常用水需求,且易污染、不安全。为彻底解决村民安全吃水问题,文昭积极争取县水利局专项扶贫资金,新打机井一眼,建设蓄水池一座,同时配套管道入户,有效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针对村西东茂河河道年久失修,对村民的农田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他积极向县农业开发办争取资金,新打灌溉机井一眼,配套管道两千米,结束了孙家磨村无水浇地的历史,提振了全体村民发展优质农业的信心。针对孙家磨村乡间道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的问题,他积极建议镇里将该村道路整修纳入乡村道路建设计划。2018年10月,两公里进村公路花费36万元如期整修完工,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此外,文昭还积极筹措资金6万多元,建起了宽敞整洁的760平米文体广场;花费1400多元,更换了太阳能路灯7盏;花费1500元购置了4个扩音大喇叭;贫困户李眉奎、李顺奎危房改造补贴2.8万元,现已达到国家危房改造验收标准,改造完毕、安全入住;村民邬小丽还被市妇联授予“三好家庭”荣誉称号。昔日基础薄弱的小村庄,如今变得越来越漂亮,正朝着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zhang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