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李华阔别代县50年仍日夜思念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

2019-01-19 来源:代县新闻办

  
张存富大叔大婶旧照

  最近,我作为代县新闻办公室主任、《今日雁门》报社总编,突然收到了北京知青李华大姐用微信传来的饱含深情的文章《腊月里的追思》,细细品读之后让我十分感动,这席满载真情实感的天堂对话,诉尽了李华大姐对救过她、帮过她、爱过她的已故张存富大叔大婶的刻骨铭心、百般思念之情,让我产生了立即刊登发表的念头。可以说,这是讲好代县故事的典型事例。李华大姐于1968年从北京64中学奔赴代县上馆镇五里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2年被分配到原平钢铁厂工作,后调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工作。阔别50载,李华大姐从没忘记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代县,仍魂牵梦绕着五里村的父老乡亲和待她如亲人般的张存富大叔大婶,这份深情厚意难能可贵。现将李华大姐撰写的《腊月里的追思》一文分享给大家,让人间真情永存。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在插队50周年的今天,在冬日的暖阳里,记忆的闸门再次打开,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顿时涌上心头,犹如昨天,让我记忆犹新。

  
李华大姐1970年在北京东方红照相馆所拍旧照

  1968年12月19日,我们这些在校学生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重要指示,与全国青年学生一样,告别故土和亲人,奔赴离家遥远的陌生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那天在山西代县城关公社五里村大队的村口,我们被前来热烈欢迎的老乡们迎进村里。乡亲们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给我们安排住处,热情的嘘寒问暖。虽然当时我们听不懂一句山西话,但从大伙真诚朴实的笑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乡们的温暖可亲。在忙乱的人群中,有一位年近50岁的大婶,更是让我感动,因为她见我听不懂她的话,竟用她那双粗糙的、热烘烘的双手,把我一双冻得冰冷的手紧紧握住,问我“冷不冷?乏不乏?”我当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她那满含心疼的眼神和炽热的双手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有了见到亲人般的感觉,那一刻,我便认住了她。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当时村革委会副主任张存富大叔的妻子——存富大婶。

 
 李华大姐返回第二故乡与五里村妇联主任李秋凤一家欢度春节

  当时我们5个女知青被安排在存富大婶院里的知青伙房斜对面北房小屋里居住。正是在这个院子里,留下了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一件件往事,至今回想起来,还让我历历在目,思絮万千。离开我们去了天堂的存富大叔大婶,您们好吗?我忘不了那年腊月初七寒风刺骨的半夜,我和另一位女知青轮流做饭睡在伙房,不料因墙角焦炭大灶煤气中毒,艰难爬出后昏倒在大叔大婶您家门前,是您老俩口把我俩抬到您家热炕上,凌晨替我俩做好一大锅黃米红枣腊八粥,才没耽误知青吃早饭和出早工。这刻骨铭心的救命之恩怎能忘却?忘不了大婶您如慈母般地照顾躺在您家热炕上昏迷不醒的我俩。

  忘不了那年寒冬“农业学大寨”的日子,在冰天雪地里平田整地,我的湿棉鞋底被泥炉烤焦有了漏洞,是大婶您立即为我找来碎布,熬面糊,教我纳鞋底。大叔您冒着鹅毛大雪,往返步行5公里进城为我买回了做鞋面用的小毛毡,回来时老羊皮袄上满是厚厚的雪,当您像“雪人”一样从怀里掏出小毛毡时,让我感受到了世上最伟大的慈父一般的爱。这一件一件的往事,我怎能忘记?它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李华大姐与五里村好友张桂花夫妻合影

  我调回北京后,您们健在时我几乎每年回第二故乡去看望二老和乡亲们,那片土地上有我们挥洒青春的汗水,有我挂念惦记的亲人,每次返京后都要兴奋回味许久。

  10年前您二老不幸相继去世了,每次再回去看望乡亲们,我都和好友去您家院里走一走,趴在您老屋门窗上往里望一望。每走进这个院子,我多想看见您们的笑脸,像往常一样拉我进屋炕上坐坐,多想再让您二老尝尝我带给您的糕点和二锅头酒,多想再吃您亲手为我做的红面魚魚、酸菜洞洞和卷卷,多想再喝您给我煮的绿豆小米稀粥,多想再坐上您家的热炕和您二老有说有笑,拉起没完没了的家常话,多想告诉您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多想告诉您们,我们的下一代儿女已长大成人……多想,多想,在到处充满幸福的今天,我多么思念您们二老啊!

  日夜轮回,峥嵘岁月。新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1世纪的今天正朝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在天堂的大叔大婶您们一定会为我们感到欣慰,一定会在天堂给予我们美好的祝福。

  
李华大姐插队40周年和五里村知青在边靖楼合影

  远在天堂的大叔大婶,您二老在那里快乐幸福地相守吧。每年熬腊八粥的日子,我会捧着腊八粥,朝着天堂方向,穿过天际苍穹,与您二老共享腊八粥的美味,愿天堂充满欢乐。(代县新闻办公室记者 石俊文)

  
李华大姐参加山西代县北京知青联谊会合影

责任编辑:zhangj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