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丹青不疲识墨道——记张向荣老师五台山采风创作
近日,书画教育家张向荣老师在五台山金都山庄书画大厅妙手丹青绘佳作,交流艺术心得,分享之余,寓笔抒情,倾力创作,一幅《观音菩萨》将张向荣大师强烈的个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丹青挥洒,禅意自来
从古到今,佛教题材绘画的视觉呈现一直是许多画家所孜孜探寻的。如果说通常的艺术匠心是为了传达艺术家创作的热情与个人独特的灵境,那么优秀的佛教书画艺术则恰恰扬弃了这些凡尘的意境,它能让有缘瞻仰的人从内心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用全部生命去感悟和领受内心的境界。
反观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已经习惯了喧嚣的表达,有多少人能苦心孤诣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沉淀下自己浮躁的心性,关注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感触?
在金都山庄书画大厅张向荣老师停笔小憩时刻,对小编谈及他的书画历程:我们画人物,除去记录性的肖像画和历史故事画之外,很多人物画都是为了表达某种境界和心境。我们画花枝,也多画枝头的真花,那些正在盛开的活花,而不是折下来变成“静物”的死物——即便要折枝下来,也必是插在瓶里,置于案头,谓之“清供”。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物象的平等心,便是佛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之果。在这种眼界下,人间目下,纸上画中,真乃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古人云“欲写其形,必传其神,欲传其神,必写其心。”要师佛心,须见贤思齐,以佛教的修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修己度人,以戒为师,以佛之慈悲之心,方能表达佛之庄严气象。画有雅俗之分,作为佛教造像艺术,更须要有清雅之静逸。
“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于他是否能把自己的学养和修为反映到作品里,这样你的创作才能跨越时空。”无论是为人还是作画,张向荣都乐于把自己对世间体悟以正能量的方式传递给社会。“
张老师昔日被损毁的作品
据了解,张向荣老师,1989年作品《飞天》获山西省第四届青年版画展优秀奖;1991年作品《雄风》获山西省师范院校美术精品展一等奖;2002年作品《解放太原》大型浮雕获63军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3年作品《江南秋韵》、《黄河人家》在深圳文博会上展出并被组委会收藏;2005年作品《秉烛春秋》在香港回归八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上被收藏;2013年作品《三羊开泰》在中国五台山书画峰会中获贡献奖;2015年作品《雄鸡图》、《空中楼阁图》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华人画展中展出并被收藏;2016年作品《南国仙居图》获全国羲之杯全国书画展金奖;2017年作品《禅意画系列》被五台山罗睺寺作为定制礼品收藏。
文:常磊 赵佳乐
图:郭裴 杜国庆
责任编辑:yinju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