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2021年度改革工作综述

2022-03-16 来源:忻州日报

  舆情忻州3月16日消息 2022年1月18日,“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名单发布。“忻州公共资源交易‘互联网+招标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革”案例,从全国各地提交的15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总数仅有20个的“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

  这一案例的入选,是忻州市改革工作不断破解难题、持续推向纵深、形成模式机制、取得成果效应的又一例证。忻州改革工作2020年首次挺进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一举冲进全省前三。“以改革促转型、向改革要动力、让改革惠民生”,忻州的改革,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厚积薄发、动力强劲,重点突出、全面开花。

改革引领忻州高质量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赛出“新记录”、比出“新高度”

  去年以来,忻州紧扣全市重点领域改革,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大改革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市县国企改革重点任务提前完成,7户市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倍以上,在全省三年行动评估中获A级评价,排名第一。

  ——8个省级开发区“二次改革”和7家产业园区“三制”改革全部完成。滚动开展四次“三个一批”活动,“签约一批”开工率全省第一、“开工一批”投产率全省第二、“投产一批”达效率全省第四。

  ——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稳步推进,晋电入皖特高压通道项目前期加快,新能源装机882.14万千瓦,全省第一。

  ——杂粮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市加快建设,发布忻州市地方标准18项。

  ——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铺开。全市域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网办率达100%,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获得“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为忻州“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建设“开放发展前沿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忻州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南融”“东进”步伐——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忻州区运营中心挂牌成立,雄忻高铁前期实质性推进,太忻大道(忻州段)先行开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忻州改革,已经从前期的“立梁架柱打基础”,一步步进行到内部“精装修”施工。一系列重大改革由破题破冰、试点示范,一步步转向纵深推进、开花结果。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改革对忻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改革积厚成势、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局面已然成型。

战略重谋划,战术重方法,推进重落实

  改革从哪里破局,顶层设计引领前进方向。忻州在解放思想中谋篇布局,在躬身入局中担当作为,在强化领导中强势推进。

  市委坚持高点站位,把改革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运用矛盾论和重点论,紧紧扭住“牛鼻子”,谋划推动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改革任务,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年初,在全面承接省委改革部署的基础上,紧贴忻州实际,确定了11项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和20项重点改革任务,作为全年改革的“总施工图”。不仅突出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而且更加体现系统集成和综合效应,为忻州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忻州的转型方向在何方、重点在哪里、怎样推进、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忻州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成色。围绕擦亮转型综改“金字招牌”,市委前瞻未来五年,研究出台《忻州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区重大改革规划》,确定了全市22个大项66个小项的重点转型综改任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转型综改的重点方向,并积极申报了市县转型综改牵引性集成改革试点,推进市县高质量发展、高效能转型。

  宏伟蓝图绘就,重在落实。市委主要领导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深化改革“第一责任”,带头落实“四个亲自”抓改革的要求,创新实行“一体推进、重点调度、点穴督办、闭环交账”抓改革工作法,以上率下、躬身入局、靠前指挥。其他市领导也主动领题、研题、破题,深耕自己的“责任田”,领衔推进分管领域改革落细落实,带动全市上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如期完成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交出一份以改促转的优异答卷。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求新求变求突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忻州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破并举,在试点探索中步步为营,引领各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面对长期以来全市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缺乏有效制度机制保障、高质量发展缺少有效支撑的问题,忻州以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契机,建立了“项目谋划储备—项目招商签约—项目建设推进—项目投产运行”项目推进全流程的事业支撑体系。覆盖三大产业,创新项目闭环,形成项目储备、招商、推进、运营全过程的联席调度机制。项目储备、招商服务、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改革、农业产业发展、杂粮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七大中心”协同运行、高效运转。发动全市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新引擎,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围绕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互动渠道不畅、平台匮乏、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忻州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打造“随手拍”网络问政平台,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平台上线以来,持续完善市民问政、舆论监督、建议意见征集等模式,畅通网上问政、网上监督、网上问计渠道,累计终端发回帖数和粉丝量双双突破100万,日访问量超过6万人次,回应解决民生诉求4.2万余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随手拍”网络问政平台已成为全国网络问政领域的顶级流量,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优秀政务公众账号”,被省内外主流媒体形象地称为“指尖上的问政绿色通道”。

  立破并举、试点先行,改革方能行稳致远。忻州狠抓试点示范引领发展,把先行先试作为抓改革促转型的重要举措,争取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定襄县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忻府区、繁峙县、河曲县被列为全省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县……2021年,全市共争取试点示范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41项,争取资金4573.3万元,获得了更多的“探路权”和政策资金支持。

前瞻性布局、整体性重塑,推进改革系统集成

  改革进入深水区,系统性推进是关键。忻州坚持“一盘棋”意识,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当下和长远、重点和全面的关系,克服“碎片化”,打好“组合拳”,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向纵深挺进。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涉及领域宽、部门多、事项杂,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要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问题,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和规范化水平,忻州以全省行政执法信息化试点市为契机,坚持“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力打造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升级版”,有效破除了执法体制不顺、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窥一斑而见全豹,忻州以法治建设为突破,紧抓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忻州之治走出山西、迈向全国。忻州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忻州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坚持系统化谋划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全市农业工作围绕如何实现有机旱作农业、如何实施好“特”“优”战略、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了“新路子”,建成了集杂粮产品会展、交易、检测、仓储、加工、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忻州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为全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了忻州经验。目前,全市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种类,种植面积超过360万亩,年产量7亿公斤以上,优质品种200多个,均居全省之首。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忻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赶考”和“补考”并重、“拿来”和“首创”并举,创造性地推出具有“忻州特色”的经验做法。“三统一”改革后,“一件事”平均跑动次数较改革前减少52.7%,通过共享方式减少提交材料超过16.2%,以情景式并联或半并联相结合,减少政务服务环节13.9%;忻州推出“房证同交”实施方案,在全省第一家推行“地证同交”模式;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前介入美锦能源项目前期编制可研阶段,仅用1天时间就为企业提供了37大类112小项的数据资料……很多企业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誉忻州的营商环境:“服务温暖又贴心!”

为产业赋能、为转型提效,激发改革动力活力

  谋改革、抓机遇、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忻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产业攻坚中深化开发区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破题开局,在竞相发展中进位争先。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忻州紧紧扭住改革赋能产业转型这个重点,推动煤炭、钢铁、锻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逐步实现内涵集约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煤炭先进产能稳步提升,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占传统产业比重不断提高。“8+6”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集群加速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牵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在产业改革的促动下,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市开发区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中,率先主动扛起对接服务重大战略机遇的职责,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不断凸显。忻州经济开发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新松机器人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领军现代企业强势入驻;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6亿元的山西同德科创全生物降解塑料生产项目正式开工;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宝航重工有限公司海上法兰七连跨3.9万平方米厂房内的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中;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的山西旭泰北方酿酒有限公司一期年产5500吨白酒、5万吨黄酒项目有序运营……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忻州在改革创新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山西智创城NO.9正式挂牌,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第二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管家营法兰锻造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申报2021年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4家,105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8个高水平研发团队、82名高层次人才落户忻州经济开发区。深化政校企合作,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化省校合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与上海交大、中北大学等99个知名高校签约合作项目317项,产学研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坚持人民至上。忻州把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切实把改革成效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忻州牢牢抓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深化改革,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的红利。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突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8%,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40%。以“双减”为标志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深入实施,忻州师院新校区投入运营。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新建基层中医馆32个,2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扎实推进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三险省级统筹,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更加完善。

  文化是高品质生活的关键要素。忻州在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中持续弘扬先进文化,打造“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心灵高地。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将“三团一院”4所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成为全资国有企业,不断激发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新活力,创作出一批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忻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狠抓生态修复和减污降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深化“五水综改”,推进“两山四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完成营造林年度任务72.34万亩,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5577.45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9.08万亩。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9.1%,优良天数增加15天,1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达12个,北方城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申报评审排名全国第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大的短板仍在农村。忻州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分级分类指导,设立完善“忻保障”“晋忻保”帮扶基金,持续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和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稳步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两个行动”,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持续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3户,杂粮“一都七乡”品牌更加鲜亮。深入开展“美丽忻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现场推进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现场推进会相继在忻州召开。

  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忻州扭住城市建设目标不放手,城市品质和能级得到跨越式、大幅度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产城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东部新兴产业集聚区、南部晋北生活体验区、中部杂粮产业集聚区、北部康养生态集聚区格局形成。城市路网建设加快,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忻州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忻州古城成功入选山西唯一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全省文旅打卡的“新地标”和“网红地”。

  改革无止境,奋斗不停歇。为了忻州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忻州改革将秉持“发展是硬道理、业绩是新担当、交账是军令状”理念,再接再厉、披荆斩棘,踔厉奋斗、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石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