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2020-08-16 来源:互联网舆情忻州

  在历史悠久的三晋,有一位闻名遐迩的中医的整脊大夫,他以自己卓越的诊疗技法治愈无数的患者,他的名字叫杨海。杨海大夫祖籍山西省代县鹿蹄涧,杨忠武祠所在地,现为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中医整骨按摩师。小时候受祖辈中医整骨按摩技法熏陶的杨海,凭借其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的拼劲儿,考得中国中医整骨按摩师证书,以专门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同时摸索出对儿童脊椎侧弯、变形等脊椎病的独特治疗方法。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雁门“神手”。

  杨海大夫长期坚持免费为家庭贫困的老师、学生、弱势群体以及五台山出家僧人进行治疗,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并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办【杨海整脊技术学校】免费教授学员。在2017年成为县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9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海大夫运用整骨按摩治疗患者的例子不计其数。五台山菩萨顶藏传佛教僧人达赖师父患有腰脊错位,长期不能走动,经杨大夫诊断并进行短期整骨按摩治疗后,便奇迹般地康复了。有一次,几名专家对一位病情复杂的患者会诊,一致支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杨海大夫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建议先不采用手术,而采用中医整骨按摩手法,看看疗效再说。结果,他用中医整骨按摩手法给患者治疗,患者很快得以康复,减轻了痛苦,减少了花费...同时,有中医学院和中医爱好者络绎不绝的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杨大夫根据实际先后收了30名徒弟。山西省太原中医学院教授王轩得知杨海的诊疗技艺后,经同多名中医医师探讨论证和临床实践,一致认同把杨大夫的这一项整骨按摩技术作为今后中医学的教案,并编入中医学课程。

  “做人要有品德,行医要有医德。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来不得半点虚假。事实证明,老祖宗留来下的医学智慧十分了不得,我们一定要努力传承、发扬光大。就中医整骨按摩技术来说,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这对治疗脊椎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是行之有效的技法。”杨海大夫言辞恳切地说。

  中医整脊,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解剖生理、运动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劳损伤病的学科。

  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期间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 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中医传统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 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疗法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通途。杨海大夫在医院进修期间结合祖传接骨整脊技术理论结合实际。

  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技术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0多例颈,腰,腿,肩周炎,滑膜炎,大骨病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杨海大夫“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部分建议已经在好多医院临床使用。

  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到明代名医汪机说的“有诸中,然后形诸外”,也即从体相认识人体内在结构的“体相观”,是中医的人体认识方法之一。据此,杨海大夫将脊柱和躯体作一整体,他将头颅、胸廓、骨盆名为三个点,而头颅与颈椎的关节名为“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关节即第7颈椎与第1胸椎名为“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关节即第l2胸椎和第1腰椎名为“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关节即第5腰椎与骶椎名为“腰骶枢纽关节”。

  人体的脊柱运动,首先是在肌肉带动下产生运动;然后,通过相关的枢纽关节带动各段椎体关节,产生脊柱的屈伸、旋转、左右侧弯的六大运动功能。杨海大夫结合临床实际,运用局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阐述枢纽关节对脊柱运动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调控功能。他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即脊柱直立时中轴垂线经过的椎体,和为适应功能而形成的脊柱四个弯曲,绘出四大枢纽关节力的作用线,根据局部解剖学所揭示的枢纽关节力的作用线范围内,椎体结构的近似性(即椎体厚度、关节突关节、椎管结构的近似性),和功能活动的适应性,特别指出枢纽关节结构的特殊性,如颅椎枢纽的颅枕关节、寰枢关节的特殊性,第7颈椎与第1胸椎组成的关节突关节即不同颈椎,也与胸椎有区别;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构成的关节突关节则是脊椎中惟一的“插笋关节”(这种结构,只能屈伸不能旋转)。而腰骶关节则有骶椎连骼骨组成骨盆,与其它腰椎有别。如此论证了枢纽关节在结构上决定其相互的协调和制约作用,脊椎侧弯的病例,颈胸、胸腰均是“S”状,也即腰椎侧弯到了胸腰枢纽则反向侧弯,颈椎侧弯到了颈胸枢纽也反向对方倾斜。

  中医整脊运用的旋转复位法,即旋转头颅以旋转颈椎,旋转胸廓以旋转胸腰椎,旋转骨盆以旋转腰椎。

  人体组织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而功能反过来又影响结构。特别是人体的生长发育期,运动系统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而相辅相成的。杨海大夫对脊柱矢状面的一个中轴线、四个弯曲,从生长发育到微细解剖、生物力学进行深入研究。他从人体发育全过程,阐述了胸和骶曲的形成是胚胎发育的自然位置,颈曲形成是胎儿第7周后伸头“喘息反应”出现,而腰曲则是胎儿出生后从坐到站立行走后,形成的生理规律;进而指出椎曲的排列决定了椎管和椎间孔的排列,也决定了脊神经及其各分支以及颈椎动脉的排列。

  杨海大夫根据多年治疗经营和科学分析与局部解剖学分析:一旦椎曲改变,首先是椎间孔— — 神经根孔宽窄改变,椎管长度和宽度改变(如果是颈椎并发椎动脉循环改变)。椎曲改变久而久之,其椎间突向椎管突入,椎体位移,且黄韧带由于长期的张力充血而肥厚,继发椎管狭窄。而椎间盘突出仅仅是诱因。同样, 内容物增多导致椎管狭窄症,仅仅是一个诱因和并发症— — 而并非是不可逆的,而主要病因病理改变是椎曲改变导致椎间突突入椎管,椎体位移,黄韧带肥厚所致。因此他认为,椎曲改变是脊柱运动力学及结构力学病理改变的主要体征,是诊断及康复主要依据。

  杨海大夫认为,椎管狭窄症非手术也能治疗。近年来他采取非手术疗法,成功地治愈80例严重椎管狭窄症。中医整脊的垫枕练功法、垫缸法和屈曲练功法,是通过调整椎曲达到治疗目的。椎曲形成,特别是颈曲和腰曲,是人体发育进化的肌肉动力所决定的。中医整脊十分重视理筋,也即要恢复椎曲的正常生理曲度,首先需恢复肌肉动力,这就是中医的“正骨先理筋、筋柔骨正、骨正曲还”的科学性脊椎的椎体是椭圆形(颈椎为半椭圆形)的板块结构。脊柱通过椎体间的三角形关节组合,以完成脊柱的三维空间运动。因此,椎体板块是脊柱的核心结构。脊柱的运动,首先经过椎体的关节运动。脊柱的病理改变,也首先是椎体的运动力学改变。

  根据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脊椎椎体运动是以旋转、平动为主。但其旋转、平动时, 由于关节突关节结构作用均可同时出现成角活动,也即同时有二个轴心方向移动和转动。所以椎体一旦旋转超越生理限度, 即可发生椎体倾斜、脊柱侧弯。

  杨海大夫论述了椎体板块移动与椎曲,椎管和椎间孔及枢纽关节的关系。也就是,任何一个椎体板块位移,决定椎曲弧度的椎间隙即变异,继而椎曲变异。特别在腰椎,由于关节突关节面有乳突的关节,椎体一旦旋转、倾斜, 即出现侧弯— — 而且是绞链式的旋转、侧弯。悬吊复位法、攀索叠砖法就能解决这种绞链式旋转侧弯。另一方面,由于椎管是椎体板块组成的椎间孔叠加构成的。在正常椎曲下组成正常的椎管腔,一旦椎体板块位移,则椎曲变形,椎体间突和椎体板块突入椎管, 出现椎管狭窄。

  在颈椎而言, 由于椎动脉是沿左右横突孔通过。颈椎椎体旋转、位移,则横突孔同时旋转、倾斜,椎动脉产生皱折或扭曲,继而导致供血不足。

  椎体板块移动, 同样受枢纽关节制约和协调。正如前述,枢纽关节的制约作用是沿其力的作用线对所附椎体调控,而反过来,在其作用线下任何一个椎体板块移动,到枢纽关节即起制约反作用力。中医整脊的调胸整颈法、调胸整腰法,就是依据此原理取效的。

  椎体板块之间靠椎间盘附着构成椎体关节。椎间盘的髓核对椎体板块负荷和活动起缓冲作用。其纤维环排列是随椎体板块运动方向生长的。椎间盘突出是椎体板块位移产生旋转、倾斜。一旦椎体板块的位移纠正、旋转、倾斜恢复,其突出的椎间盘也就恢复原来位置。这就是所谓“还纳”的现象,椎体板块向左倾斜了,椎间盘向右突出了, 向右倾斜了,右侧的突出也就“还纳”了。

  椎间盘的“还纳”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发生。人到了中老年,椎间盘退化、纤维环变性、髓核纤维软骨化后,整个椎间盘弹性减弱乃至消失。原来突出的椎间盘(自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发展,有资料证明60%的人有椎间盘突出,但没有症状),不可能随椎体转动而伸缩。所以,一旦椎体板块位移,即诱发椎间孔变窄,原有突出的椎间盘因突发的椎间孔变形而刺激到神经根,引起急性腰腿痛。

  杨海大夫认为,中老年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因并非是椎间盘,而是椎体板块位移后,诱发椎间孔(神经根孔)变形— — 狭窄,导致椎间盘与神经根卡压—— 急性腰腿痛。对中老年急性腰腿痛采取俯卧位,痛肢外展牵引,后旋转复位“骨正筋柔”。所以“抬进来”的患者,就能“走回去”。祝愿中医整骨正脊技术手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亮点永远传承!(王一江 史利君 张成斐 )

责任编辑:乔智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