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最见一个公司的格局!

2021-01-14 来源:企业管理

  效应2:近期效应

  人是极其容易受到情感影响的,管理者也不例外。

  往往到年底了,要进行年终评估了,团队中有些人就开始变得积极起来。缺乏系统管理能力的上级往往就会陷入到一种近期感官效应中:这个人挺不错的。

  如果没有日常的绩效成绩和关键事件记录,管理者就容易被其近期的表现所影响,以至于“忘掉”了过去糟糕的表现,这样做出的年终绩效评定就难免有失公平,让其他团队成员感到失望。

  Lisa是一家贸易型企业的产品经理,今年只剩不到一个月了,业绩完成度还不到60%,日常也并非特别积极,而别的产品经理却几乎已经完成。

  而让所有人吃惊的是,Lisa跟销售副总出差去拜访某个重量级客户后,副总当着所有产品经理的面说:

  “你们要努力啊,Lisa今年肯定是能评优秀了,其他人要向她学习,这次出差搞定了客户明年的产品引进协议。你们平时跟客户一定要深度交流,如果没有这次Lisa跟客户喝大酒,协议也不会这么快签订下来。你们也要学习,要拼啊!”

  所有的产品经理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的确Lisa这次搞定了一个大客户,副总看到了她的表现,但是否能喝酒就代表了对公司的付出呢?更要命的是,这和今年的年终评定有什么关系呢?

  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你的考评周期,该算进来的,不该算进来的,要很清楚,更不要受到近期表现的影响,来决定下属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评估结果。

  效应3:偏见与私利

  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价值、个人优劣形成了偏见,这是最伤害人的地方,因为这会让对方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改变。

  我接触过的公司里面,几乎所有的HR部门都没有被评估为A的经历。问其原因,回答也是一致的:人力怎么可能评A,都是业务部门的事,我们能拿个平均分就不错了。

  问高层,也得到类似的答案:如果公司目标完成,部门评估肯定是业务部门得优,完不成目标所有的部门都得扣。

  这就是偏见,为什么在一个组织里,非业务部门就不能评估为优秀呢?仅仅靠业务数字来评判是否优秀,是否有失偏颇呢?所有的高管都应该思考,评估部门价值的标准到底有什么?所有的中层都应该思考,评估下属优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更要命的则是私利心,在这样的心态作祟下,管理者会失去对价值观和原则的守护,做出对自己短期有利的行为,却极大地伤害团队。

  听朋友说起过一个案例,他们是一群中小企业老板,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心得和问题,有个老板很郁闷地讲了他公司销售总监的事情。

  这家企业的销售总监刚跳槽过来一年,由于有着近20年甲方工作的经验和人脉,他靠自己的客户关系就做出了4500万的销售业绩,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整个团队业绩也因此创新高达到了1.2个亿(之前一直稳定在六七千万的水平)。

  按照之前谈的条件,他不拿个人业绩提成(销售额的1个点),而拿整体业绩达标奖励(阶段性奖励),这样算下来,他的整体目标达标奖是3个月基本工资,就是5万块钱左右。

  这位销售总监并没有说什么,毕竟是自己答应的条件,也应该按照团队成绩来拿奖金,否则自己就成了单打独斗而非销售团队负责人了。

  但老板和几个小股东就开始心思活络起来,说实话他们也没想到有这样的业绩,如果其他销售人员,仅仅提成就已经是45万了,何况还有年度销冠奖金等等,加起来不会低于60万,现在只给销售总监5万块,他会不会第二年就不干了?

  这个时候,人力拿出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制度《销售业绩突破奖》,两年前制定的,大意是鼓励团队突破年度目标,但凡突破了公司制定的年度销售目标,超出部分的1个百分点要给到团队领导者(当时业绩遇阻,下决心之狠),还要拿出1个百分点额外奖励整个团队。

  股东们傻眼了,按去年7千万业绩算,今年超额了5千万,要足足拿出100万来奖励销售总监和团队。这一计算下,股东们的脸色就开始犹豫起来,好不容易今年业绩爆发挣了钱,舍不得啊。

  他们商量出了最终结论:还是按规定给总监5万奖金,人力就不要提制度了,反正过去也没出现过业绩突破的情况,员工手里也没有制度,就当作没有吧。

  然后以公司名义给销售总监配一辆奥迪A6,替换他自己的本田雅阁,用来跑业务也有面子,车子归他使用,但资产是公司的,这样在5万块之外还有惊喜。

  人力问,配车也要花几十万,何不把钱给总监更有激励性呢?股东们的考量是送东西更好,有个情谊,如果给了钱,明年就会想着更多,多少才是够呢?

  在这样的决策下,员工们没有得到那份突破奖,总监拿到了5万奖金和一辆奥迪A6,看似皆大欢喜。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个月后,知道了真相的销售总监立即辞职了。

责任编辑:魏志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