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愿服务温暖人心,让固安的下一代更融合
凌晨3点多,包刚准时醒来,看着沉睡中的妻儿,他露出微笑。
洗漱后,他开着车出门,赶往市场去购买第一批新鲜食材。几个小时后,这些食材将成为敬老院老人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
包刚是河北固安的一名固安志愿者,他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可以做一辈子,那就是志愿者。”
固安县,北隔永定河,与北京市大兴区相望,距离天安门仅50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固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包含大量在京工作的“北漂”。
外来人口的注入改变和塑造着固安的城市格局,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天南海北的外来者,如何适应这座陌生的小县城?外来者与本地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包刚为此努力,而发起和参与志愿服务,是他认为行之有效的一条路。
老城与新城
固安南部老城聚集着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外来人口更多居住在北部的固安产业新城。
作为本地人的一分子,包刚见证了固安的变迁历程。2000年开始工作后,他做了十几年的水电工。长年累月的走家入户,让包刚直接接触了大量的家庭和人群,也让他对不同群体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包刚看来,当时的固安似乎存在着一点“不融合”:老城大多是传统的农业人口,新城则生活着大量的都市白领。“老城人和新城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很多外来者平日都在北京工作,只有晚上或周末才回到固安。新城里日常看到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的身影,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大,与本地人缺少交流与融合。
即使是新城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家操着四面八方的口音,有时基本的语言交流都有困难。
“固安是传统的农业县。”包刚说,固安虽小,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土人情。“老城其实特别想跟新城融合。”
工作中的包刚保持着一颗匠心,他坚持尽量为顾客提供满意而低价的服务,不一味追求高利润。生活里的他有一副热心肠,多次无偿献血、参加志愿活动。
2015年7月,由华夏幸福发起的固安幸福志愿服务会成立,并于2017年开始招募来自城市、社区等不同范围的多元化志愿力量,组建固安志愿者,包刚第一批加入其中。包刚觉得,固安幸福志愿服务会把散落的热心肠的志愿者聚在了一起,让大家有了“强大后盾”,也让他有了更多归属感,让大家都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群体,固安志愿者。
“饺子班”
彭村敬老院是固安的一所村办敬老院,位置偏远,居住的多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贫困、孤寡老人。2017年下半年,固安幸福志愿服务会负责人王军兴组织发起彭村敬老院慰问活动。活动逐渐吸引了多支志愿者团队参与,有合唱班、舞蹈团等等,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饺子班”。
包刚正是“饺子班”的发起者。每次慰问时,“饺子班”会带上食材,现场为老人们做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
“凡是入口的东西,都需要特别慎重。”包刚对“饺子班”很上心,为了确保不出差错,他会亲自购买食材。此外,还要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注意荤素搭配、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两年多时间里,“饺子班”已经壮大到了数十人,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是他们慰问老人的日子。此外,重阳节和冬至是一年中的两个大日子,“饺子班”也从不缺席。“只要说好了时间,不管刮风下雨,我们固安志愿者都一定会去。”
作为中国的传统食物,饺子带有团圆与喜庆的象征意味。包饺子的过程其乐融融,为敬老院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也让志愿者和老人的心拉得更近。而在老人们身上,变化也悄然发生着。
“刚开始去的时候,老人有一种防备的心态。”包刚说。随着活动的持续进行,老人们在和志愿者的一次次接触中也产生了感情。如今,老人们会盼着志愿者的到来,很多平日里不怎么打扮的老人,还会特意为自己梳理一番,俨然在迎接一个隆重的节日。
“饺子班”给老人们带去的不仅是一碗饺子,更是精神上的陪伴与慰藉。老人们的期待与认真,也让志愿者们格外感动。
“希望固安的下一代更融合”
2018年,包刚带领的志愿者队伍逐渐正规化,他们有了新的名字——“乐享志愿者团队”。除了“饺子班”,这支团队还发起了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例如关爱环卫工的项目,为环卫工人们送去爱心物资,还会请他们吃年夜饭;“爱心冰箱”项目,为快递员、外卖小哥、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矿泉水,目前已经设立了5个站点。
“饺子班”的做法还被固安其他的志愿者团队所借鉴。包刚介绍说,现在有四个团队都在做,人数达到150人,触达了更多敬老院、惠及了更多的老人。
责任编辑:baizh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