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位“树痴”老板播绿“捐绿”16年
40岁,像是一道缓缓落下的闸门,把赵平的人生分隔成泾渭分明的两段。
40岁之前,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靠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40岁以后的16年间,他却好似一个逆市场规律而行的“傻子”,把毕生的财富投入到万亩荒山之中,“苦行僧”一般日复一日地种树“捐绿”。
“你究竟图啥?”记者三番五次地追问。
“我觉得不刻意图什么,也能拥有一切。”赵平说。
这显然不是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答案,于是同吃同住了几日后,记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树痴”赵平,和他愈发清晰的绿色梦想。
一个“为树痴狂”的老板
盛夏三伏,安徽省宣城市的路面仿佛要被太阳烤得冒出火来,城郊的峄山森林公园却下了足足一个小时的大雨,这让公园负责人赵平欣喜若狂:今年伏天干旱少雨,而这个时节的雨恰恰是最“旺”树的。
“周边一滴雨没有,唯独我们这儿下雨,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了,这就是古话说的天道酬勤。”赵平抑制不住兴奋。
雨后活儿多,储备水源、收拾枯枝……赵平边指挥边跟着一起干。
眼前这个微微发福的中年人鬓角花白,头上戴着迷彩帽,皮肤粗糙黝黑,敞开的白衬衫露出了稍显破旧的背心,与一起干活的工人没有丝毫差别,完全看不出是个老板。
“雨后的土壤疏松,也是清理杂草的好时机,如果干了再拔,草籽又会落进土里,过两天又会长出来。”一说起造林的事儿,赵平就停不下来。
年轻时的赵平绝对无法理解,为何他人生的下半场会“为树痴狂”。
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常吃不饱肚子,“穷怕了”的童年回忆,让40岁之前的赵平执着于如何赚钱:“那时候想着,如果能天天吃肉,就是最幸福的事。”
从部队退伍回来后,赵平和妻子白手起家,卖过汽车配件,干过修理工,随后进军餐饮行业,从一家小饭馆,做成了当地生意最红火的大酒店,上世纪末就已经积累起数千万身家。
钱赚得越来越多,赵平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这真不是矫情。”喜欢说笑的赵平忽然严肃起来,“我们经历过从物质极为匮乏到丰衣足食的年代,吃过苦的人才更能体会快乐的真谛,尤其是做酒店行业,能感受到社会风气出了问题,好像不喝酒就办不了事,每天目睹浪费加剧、纸醉金迷,这样的钱赚再多也没有意义。”
从那时起,赵平就决心要换一行既能愉悦自己,又让他人受益的事业。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鼓励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
宣州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朱永林是赵平的好友,他知道赵平喜爱摆弄盆景,就撺掇他搞一块地造林,既是爱好,也响应国家政策。
两人一拍即合,选址几经周折,最终在宣州区黄渡乡的峄山五七林场流转了249亩林地。
然而,赵平接手时的峄山,由于乱砍滥伐,已经千疮百孔。“大部分都是荒山和杂灌,即便散落几棵树,林相也残败不堪。”朱永林说。
一开始干,赵平就停不下来了。2008年,赵平干脆卖掉了所有酒店行业的资产投入峄山,连续16年不断投入,如今林场面积已9000余亩。站在林场的瞭望台上向四周远眺,曾经的荒山已变成绵延起伏的林海,满目皆是绿意盎然。
树多了,动物也来了,生态系统不断恢复。
天上老鹰在头顶盘旋,地上松鼠、黄鼠狼时不时“横穿马路”,如今的峄山能够让人真切体会到,清晨闻着鸟鸣而起,傍晚伴着蝉鸣而归,夜里枕着蛙鸣入睡。
常常有人问赵平,当年那么有钱,为什么不早点退休享福、环游世界,而是选择“半路出家”当一个“树痴”。
“也不是没有出去旅游,但是每到一个地方,我满脑子都是如何吸取对方林业景观的长处,对其他都提不起兴趣。”赵平回答,他在造林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大家叫他“树痴”,他喜欢这个绰号。
一条“逆行”路
林场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难。
清晨5点,赵平就自己开车巡山,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林场有专门的巡山员,但他们只能防火情、防盗伐,没办法根据山情林情来指挥和安排工作,所以必须亲力亲为。
16年来,赵平几乎每天都泡在林场里,去的最早走得最晚。赵平的妻子调侃,员工、林农好歹还有周末和节假日,唯独老赵没有。
吴业宣来峄山10年了,是林场的技术总监,负责苗木的修剪和抚育,他始终没弄明白一件事儿:“我们都是上山吃苦赚钱,盼着下山过上好日子,他是山下赚了大钱,放着好日子不过,跑到山上来吃苦。”
责任编辑:baizh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