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降尘治理创历史最好成绩 太原一举摘掉最“土”帽子

2021-01-31 来源:太原晚报

  你知道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个月会落下多少“尘土”吗?在太原,2018年5月是25.7吨;到了2020年12月,这个数字已减少至3.3吨!

  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0年12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的降尘监测结果,太原市的数据是3.3吨/平方公里·月。这是自有降尘监测数据以来,太原市单月监测的最小值,创历史最好成绩。

  背后是淋漓的汗,前面是蔚蓝的天。作为太原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一项硬核举措,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当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了解了太原市近年来降尘方面采取的举措。

  被称为最“土”城市

  几年前,很多太原市民有这样的感受:家里一天不清理,桌面、窗台就是一层灰。即便蓝天在增多,“灰大”也让人烦恼。

  这是由于降尘量过大而造成的。降尘,又称“落尘”,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微米以上,计量单位是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

  过去两三年,太原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个城市里,每月降尘量居高不下,甚至有几个月排倒数第一。有数据统计以来,2018年平均降尘量为16.9吨/平方公里·月,其中5月降尘量最高,达到25.7吨,曾被网友戏称为最“土”城市。

  降尘量反映城市管理水平,更影响群众生活。要蓝天,要更干净的好环境,减少降尘量必不可少。

  硬核举措“尘埃落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市将降尘污染防治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的科长杨继生介绍,我市重点围绕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渣土消纳场、建筑垃圾渣土清运等六个方面开展全面攻坚。进入2020年,我市的扬尘治理更是重拳频出:首次公布降尘扬尘污染防治管控的负面清单;严查运输车辆的违法行为,并追溯上游业主单位责任;加大喷雾降尘力度,实施全市大清洗……

  其间,针对1185个各类工地,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六个百分百”要求,各部门积极开展监督监管,降低扬尘污染强度和时间;针对工业企业开展无组织治理,开展散装物料监管,全市重点扬尘企业全部完成治理,监管企业4700多家次,对发现的问题责令企业迅速整改,必要时采取停产整改措施;对于裸露地面集中治理,共硬化或是修补172公里;对在建工地开展走航监测,利用科技手段监督扬尘污染,执法人员随车同行,现场督促问题整改;加大道路清扫、洒水等湿式化作业频次,实现全天候清扫保洁等。

  科技监测也来助力。不仅请来专家帮助分析成因,查找办法,全市重点区域还实现了降尘监测预警。“预警快报发出来后,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杨继生说。

  “最重要是形成了监管合力、措施合力。”太原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以前是各管各,现在联合执法、快速响应,真正将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做到‘尘埃落定’。”

  清新环境幸福加持

  随着降尘污染管控的不断深入,太原市降尘量逐步下降。

  2019年4月起,太原市降尘量连续7个月退出“2+26”通道城市的倒数第一,其中:当年的7月至10月与上一年同比,降幅最大,均达到50%以上,分别下降了52.3%、55.3%、73.0%、75.3%;10月降尘量为3.7吨/平方公里·月,单月的降尘量首次降至4以内,在“2+26”城市中排名第五。

  2020年,这份降尘成绩单更加亮眼,在杨继生的工作笔记上,记录下这喜人的变化:除1月至2月因受疫情影响无数据外,3月至12月,我市降尘量平均为6.84吨/平方公里·月,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60%。3月、5月、6月、8月同比降幅有4次排在全国“2+26”城市中的第一位;7月以来连续6个月的平均值都在9吨以下。

  特别是2020年12月,太原市降尘量监测数据为3.3吨,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第二次降至4吨以下,也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小值,在12月份“2+26”城市平均降尘量上升13.3%的情况下,太原市能取得下降13.2%的成绩,更加实属不易。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有效治理降尘,给群众更加清新的环境,让太原一举摘掉了最‘土’城市的帽子,更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让更清新的“太原蓝”成为我们心中的骄傲和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孔浩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