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为何常去五台山,难道只为礼佛吗?

2020-06-10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公众号

  雍正皇帝暴病而死(雍正十三年即1735的八月),大臣鄂尔泰、张廷玉在太和殿齐集文武百官,他们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了立储遗诏宣读说:"四子弘历即皇帝位",25岁的弘历,就这样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乾隆皇帝。

  弘历接过的江山,是经过祖父和父亲两代,精心打造出来的江山。祖父康熙拓疆安国,创出盛世,父亲雍正又严猛治国,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差不多清除掉了。面对宝座之下这么一个好的气象,弘历似乎就无事可做了,历史上这种安享人生的帝王,也确实不在少数。但有非凡经世之才的弘历,不甘落后于祖宗之下,历史上对他的吹捧非常之高。说他总结康雍两朝经验,采取宽严相济恩威并用的施政方针,平靖边疆,发展生产,光扬文化,文治武功有建树,将大清盛世推向了极盛的峰巅,成为中华古文明的最后绝唱。弘历时时以圣祖康熙为榜样,也的确英明有为,但不免好大喜功,以至和当时西方巨大变革的风云擦肩而过。还把父亲幸幸苦苦堵住的腐败,一古脑儿给释放出来了,这就有些略显逊色。我们读五台山,在他6次朝山的履历中稍作观察,就不难看到,他在五台山的种种行迹,和他治国的作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个口头上说不敢超越圣祖的乾隆,不仅作了三年太上皇,而且六朝五台山,比康熙多出一次。应该说他来五台山,也主要是继承圣祖之道,在行"怀柔蒙藏"之国策。有意思的是,五台山也和他即位时的情形一样,早就由他的先祖们安顿好了。顺治时(1659年),就派北京祟国寺的喇嘛阿王老藏,至五台山总理番汉经典。康熙时,又敕封老藏丹巴为"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并赐银印、提督印、斩杀剑。为方便蒙古王公瞻礼和皇家朝台,把菩萨顶确定为黄教首庙,按皇家宫式形制进行了大修,前后门设永镇,派兵守卫。紧接着又划拨出罗喉、涌泉等十座寺庙,命二世章嘉进行了修建,将这十庙改为黄庙。这样,任命了黄教高僧,对青黄两庙进行了大格局调整,特兴黄教的基础工作,己做的相当稳固扎实了。论到弘历朝台,也似乎没多少事可做了,然而弘历可不这么想。正像他仿效祖父六下江南样,他也要在这件事上搞出点响声来。

  弘历初次朝山,也是奉皇太后之命而来。母后钮祜禄氏,13岁时以秀女侍奉胤禛,是雍正众多妻妾中普通的一个。后因生了弘历,备受恩宠,先后封为熹妃、熹贵妃,乾隆继位后升格为皇太后。乾隆也和康熙一样,非常孝顺,对母亲惟命是从。钮祜禄氏信奉佛教,那天偶然说起顺天府之东,有一座废寺应当整修,乾隆听后立即派人修了,太后知道后非常高兴。为了使母亲开心,乾隆每次出巡总要把母后带在身边,当时的三次东巡,三次南巡,三次西巡,每一次都奉陪着太后。应该说,乾隆前三次朝台(朝台两次后才开始南巡),奉母后来五台山拜佛,是重要的原因。此外,乾隆皇帝风流倜傥,雅好出游,喜欢游山玩水,这也是他乐此不疲,六次朝台的一个原因了。

  弘历开始执政的十年,一是把父亲禁闭的宗室罪犯统统释放平反,化解了矛盾;二是举七省之兵,命张广泗平定了云贵叛苗,使边防出现平靖;三是堰武修文,订定礼乐,开试文科,选取人才充实了政府干部。其时举凡大事,都已敲定,真可谓是天下升平,万众欢乐。此时弘历踌躇满志,便生出欢娱之心。他命人把畅春园、圆明园、春仙馆三处园林并为一处,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大肆点缀增饰一番,将中外奇珍,五千年宝物,尽置园中,第便奉皇太后到园中游览,又命后妃公主福晋等一律陪同赏玩。也真章是百般华丽,看久生厌,春光蔼蔼,终觉无趣。且这十年中,他又连失两个皇子,不免意躁心烦,遂想起圣祖五次巡幸五台山的事来便生了效仿巡游之心,一来借此消遣日子,二来满了母后心愿,便于乾隆十年(1746)的九月,奉母后第一次西巡朝山。

  且说乾隆陪同母后朝台,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台怀后,即在善财洞下的清水河一带驻扎。弘历和皇太后,则被喇嘛们迎至菩萨顶,参加了为皇太后准备好的建醮讲经。以后几日,乾隆陪太后瞻礼了菩萨顶、罗喉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碧山寺,并朝拜了中、西、东三台。"天半瞻兰若,钟声发上方”,就表达了他在五台山巡游时的愉悦心情。乾隆的诗艺并不高,只是信手括来,故而纪实性较强。其"积雪山皴白,经箱叶染黄"句,就较好地展现了五台山的初冬景色。据说他六次朝台,没能像祖父康熙那样,与毅力进行一次较量,来一次"大朝台"。就如这次,年华正旺(37岁)的乾隆,是在九月气候暄和、积雪消融的泥泞中,领略了北台的雄伟气象的,而他咏北台的诗:"瞰余三晋小,凭处万峰低"句,也多少有点概念化之嫌。

  这次朝台,乾隆陪着母亲,每到一处,即在佛前焚香供奉。在菩萨顶和台麓寺,供奉御书《心经》佛塔各一轴。墨刻《心经》佛塔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墨刻《金刚经》佛塔各一轴。在罗喉寺、玉花池、寿宁寺、般若寺、镇海寺、七佛寺、殊像寺、三泉寺,各供奉墨刻《心经》、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还特别在菩萨顶供奉镀金镶嵌坛城、镀金菱花盘、彩漆挑杆八、吉祥法琅把盏、花瓶、荷叶碗、黄罗宝盖;特别供奉台麓寺,银八宝、镀金菊花盘;另赏赐各寺香银595两。恩赏菩萨顶喇嘛克食蟒袍、蟒缎、珠子、貂皮,并老格隆等蟒袍十七件;恩赏台蔍寺喇嘛、罗喉寺住持老格隆等,并般若寺、寿宁寺、镇海寺、七佛寺住持等蟒袍有差等等。可见皇帝此次赏赐,重在黄庙喇嘛,且礼品极为丰厚。众喇嘛三呼万岁,感谢皇恩,皇太后初了心愿,自是满心欢喜。

  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在击败大金川的凯歌声中,弘历奉母后第二次朝山。这次朝山,沿途在端村圆头、赵北口建了行宫,并由章嘉国师陪同。来山后即在菩萨顶为母后举行了祈愿大法会,为母后祈福安宁(回京后,又为母后大兴土木,改建了寿安宫)。这里只说皇帝和章嘉国师的一段交情。原来,主持内蒙四十九旗,青海十九旗教化的章嘉一支黄教,为喇嘛教的四大宗派之一,在清代备受诸帝尊崇,居于驻京喇嘛上首。康熙时,二世章嘉呼图克图,曾建议皇帝在多伦泊尔建寺,安抚蒙古。他还奉旨在青海蒙旗巡化,安抚青海两翼四十九旗,相继归服清廷。因此,康熙对二世章嘉十分尊崇,封为国师,并在京为其修葺了20余座寺庙。期间,还令皇四子雍正从其学法。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7岁(1724)进京,从掌印喇嘛学法。期间,常和雍正皇帝谈论政教大事,雍正十二年袭封为"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颁赐了金册金印。雍正还命他与弘历一起读书,故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和弘历有同窗之情。正因为三世章嘉和帝王之家的这种关系,所以他奉命送七世达赖喇嘛入藏坐床(在西藏朝礼了佛教圣地,精通了经论),于乾隆元年(1736)回京后,在朝中受到了如先帝时一样的尊荣。其幡车可出入东华门,都人仕女见了,争以手帕铺途,以沾"佛"气,其荣耀显赫可见一斑。

  为安抚蒙藏需要,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从这一年开始驻锡五山,管理着镇海寺,善财洞、广化寺、文殊寺、金刚窟五座黄庙(俗称佛爷五处)。在以后的36年中,章嘉国师差不多在每年的四月至八月,到五台山闭关静修金刚瑜伽密法。在此期间,他身负使命,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懈努力。就在他陪同皇帝朝台的这年,西藏发生了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他建议皇帝把西藏政教大权交给七世达赖和驻藏大臣共同掌握,从而迅速平定了叛乱。在乾隆十一年(1756),外蒙发生"阿木尔扎那"和"达瓦旗"之乱时,国师立即给主持外蒙一支教化的哲布尊丹巴写信,以自身的影响力说服了这位宗教领袖,又一次迅速止息了叛乱。这两件事对乾隆皇帝来说,可谓是刻骨铭心,因此皇帝每次朝台,国师自然不能缺席。于是章嘉国师在五台山,就有了四次接待乾隆并陪同皇帝朝台的履历,他同皇帝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在历次朝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皇太后七旬寿诞时,弘历奉母后第三次来五台山拜佛。此次出巡兴师动众,沿路(在黄新庄、半壁店秋澜村、梁格庄、正定府、定州、保定府、涿州、台麓寺、菩萨顶)建了10个行宫(台麓寺、菩萨顶行宫由山西巡抚鄂弼兴建),一路上车马浩荡,旌旗飘扬,地方官员争相接待,乡绅贵胄夹道欢迎,极尽气派繁华。为取悦母后,皇帝又命章嘉国师提前到五台山,安排迎接皇太后的一应佛事。因此,当乾隆奉母后到达五台山时,沿路百姓莫不跪地迎接,章嘉国师率领全山喇嘛、僧人恭候迎驾。一时间,佛音梵曲回荡山谷,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皇上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相当排场隆盛,直把皇太后喜得眉飞色舞。接下来,乾隆陪母后在菩萨顶佛前,供奉了御书《心经》、佛塔一轴,糁金无垢文殊菩萨二尊、孺童文殊一尊。在显通寺等供奉香灯银一百九十两。接着,全山喇嘛僧众齐集显通寺,由章嘉国师主持,为皇太后举行了盛大的"七旬万寿"祈福大法会。法会期间,皇帝大开赏赐,赏赐各寺香银三百余两;菩萨顶札萨克喇嘛克食大缎、貂皮、典器,格隆司规宫用缎,并念经僧银二百六十两;众僧哈达二百多块;赏台麓、涌泉、罗喉、寿宁等寺喇嘛大缎有差等等。法会之后,皇帝陪着母后慕名到殊像寺瞻礼了文殊骑狻猊像,当太后看到"瑞相天然"的文殊菩萨像,和"口生润气"俨然动步的狻猊时,连声称好,赞不绝口,说是"真如神人所造"皇帝便即兴做诗附和,对文殊宝相进行了高度评价。皇帝还和国师共同计议,回京后在北京香山,为太后建了一座宝相寺,并依照殊像寺塑像,雕制了文殊骑狻猊像。并由章嘉国师主持了开光仪式,国师还担住了该寺的堪布。

  又过了2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二月,章嘉国师陪同乾出隆皇帝并一班大臣第四次朝台。这时的乾隆,已五次南巡,文治武功大见成效,国家的鼎盛,使他志得意满,身边也有了宠信的御前大臣和珅。故而此次朝山,和珅命人又增建了灵南寺、众春园、白云寺、灵雨寺、柘岫云寺五处行宫,一切供奉,备极奢华,据说大学士纪晓岚也陪着皇帝来了。这里只说在这之前,六世班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西藏来到京城,为乾隆皇帝祝七十大寿。谁想因患上豆疹,在京不幸病逝,这使皇帝大伤脑筋。幸好身边有三世章嘉国师,他对此事自然责无旁贷,出面为皇帝担任翻译,协助皇帝处理好了一应宗教事务,为六世班禅举行了极为隆重的丧礼。故而在朝山时,皇帝同他一起从京西潭柘寺起程。

  且说这次朝山,乾隆到了菩萨顶后,国师即为皇帝在文殊真容像前举行了祈愿大法会。在法会上,皇帝坐在左首,国师则居中央率领徒众诵经。当快结束时,还没等国师讽诵颂词,国师的徒众们正向皇帝撒花瓣、献哈达时,坐在那里的乾隆便忍不住了。他对国师说:呼图克图与朕同坐在座上,朕便觉得安乐。”一边说着,就边伸手,一把拉住了国师的手,扯着他和自己同坐在一个宝座上。皇帝和国师的肺腑情深,在此可见一斑。在祈愿法会之后,乾隆还亲自到镇海寺永乐院,探望了国师的居处条件。他握着国师的手亲切而郑重地说:"你是朕之上师",再次表达了他的尊崇之情。当看到国师居住的寝室非常狭小时,乾隆皇帝便说:"是应该扩建下了!"随即赏赐国师白银一万两,吩咐在镇海寺内建寝宫一座(并作为各庙喇嘛熬茶念经之用),国师即拿出三千两,布施了各寺喇嘛僧众。

  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二月,乾隆和诸王大臣第五次朝山,章嘉国师则提前到五台山接驾。这一天,五台山天降瑞雪,整个五台山白天雪地,当章嘉国师率领众喇喇恭迎圣驾,簇拥着皇帝登上菩萨顶时,华艳的大牌楼前瑞雪纷纷,悠扬的诵经声和佛乐,和着飘舞的雪花撒向人群,恰如文殊菩萨恩赐天花。沐浴在神圣妙乐中的乾隆皇帝,顿觉无比欣慰,他有感于佛国的温馨气象,创出的盛世江山,挥毫写下了《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记录了这次盛事:

  开塔曾闻演法华,焚经宣教率章嘉。

  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

  萦缪杼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

  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对这首诗,乾隆皇帝自己解释说:文殊在梵经中称曼殊师利,曼殊的谐音是满珠,满珠就是满洲。而竺兰(指竺法兰)的宝号,又与"乾隆"年号相符。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在这里,暗喻自己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佛界的主宰。据说,乾隆皇帝认为自己才智非凡,确信他是智慧文殊菩萨的化身,故常常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萨。他还叫宫廷画师,依照自己装扮的文殊菩萨,画了两幅佛装(唐卡)像,故而在乌斯藏的进表中,即称他为曼殊师利大皇帝。乾隆皇帝借文殊信仰怀柔人心,化解矛盾,以求达到国家稳固,天下太平。他的这首诗,同第六次朝山至菩萨顶写的另一首诗,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愿望。这两首诗均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分别镌刻在四棱蛟龙碑上,陈列在菩萨顶东禅院后小院过亭和四角亭中,成为清帝尊奉文殊怀柔蒙藏的见证。

  且说乾隆朝山,章嘉国师忙于接驾、诵经,举行法会。不想就是这次送走皇帝后,国师一病不起。乾隆皇帝得知,曾两次派汉藏御医诊治,终因医治无效,于四月二日入寂。章嘉国师是一位优秀的宗教活动家,也是一位佛教造诣很高的佛学家,他翻译了许多经籍,还为五台山写下了很有价值的《圣地清凉山志》。他竭诚尽力慈悲利世,为民族的团结融合,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章嘉国师辞世后,乾隆皇帝大为悲恸,他用7000纯金,制作了一座镶嵌着无数珍宝的大塔(金顶玉葬),将国师遗体安放于塔内塔瓶,置于一个秘密的石窟。在章嘉国师驻锡的镇海寺内,皇帝则命另建一塔,供人瞻仰,这就是留存至今的华美圣洁的章嘉国师灵塔,它同国师的法业互相辉映,光耀百代。乾隆皇帝同章嘉国师这一段极为动人的交往,虽然过早地划上了句号,但他尊崇的章嘉一支黄教,却在大清朝250年的岁月里,始终忠心可嘉,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

  自古真人心不死,宦海摇桨为国恩。

责任编辑:刘丽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