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五台山

2019-08-13 来源:今日头条

  五台山妙江大和尚曾经开示:“天地相合,不坏五台。”

  意思是说,“即使这个世界毁坏了,五台山也不会坏。”

  “这是菩萨的住处,诸佛的说法处,众生的向往处。”

  五台山,过去道家称作紫府,佛教称作清凉山。

  在古人的眼光里,五台山所覆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天我们想象中的五个台。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灵山记》载,恒山、管涔山(汾河所出)、系舟山(在阳曲县,是汾河与滹沱河之分水岭)和夏屋山(在代县),这四座山,只是东、西、南、北台的“四埵”。埵的意思,就是山下聚拢的土堆。这四座山各距四个台一百二十里,拱卫中台,就是今天的北台。北台顶叶斗峰,海拔3100米,号称“华北屋脊”。也就是说,以叶斗峰为中心,包括大同、宁武、岢岚、代县、太原北部,这一大片区域过去都应该是属于五台山。

  《读史方舆纪要·五台山》原文

  五台山,在太原府代州五台县东北百四十里,北距大同府蔚州三十里。旧《经》云:“山顶去代州城百余里。其山左邻恒山,右接天池,南属五台县,北至繁峙县,环台所至,五百余里。”

  《名山志》:“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中台高四十里,顶平广,周六里。西北有太华池,正东左畔去台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有饭仙山,即中台案也。东南有鹫峰,西侧有甘露池。东台高二十八里,顶周三里。东畔有那罗延洞,又东有楼观谷,内有习观岩。西北去台十五里,有华岩岭、仙人洞。东南岭畔二十里有明月池,西南有青峰,一名南罗顶。南连望圣台,台下有东谷池,又东有温汤池。西台高三十五里,周二里,北有秘魔岩,台西北有八功德水,东北岭下为文殊洗钵池。南台高三十里,周二里,南去七十里,岩畔有圣僧岩,又名滴水岩。西南二十里有三贤岩,又名七佛岩。东三十里交口下,有圣钟山,状如覆钟。西北十五里,有清凉岭及清凉泉,上有罗汉洞。东北有竹岭,东南十里有金阁岭。北台高三十里,周三里,名掖斗峰,顶南畔有罗汉台,台顶有黑龙池,即天井也。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与天井连,其水经繁峙县峨谷口入滹沱。其麓有七佛池,南又有饮牛池。东北有宝陀峰,又名宝山(产银及石绿)。东北二台麓有金刚窟,又名金刚洞,去二台各二十里。”

  《灵山记》:“五台山有四埵,去台各百二十里。

  据《古经》所载,今北台即是中台,中台即是南台,大黄尖即是北台,栲栳山即是西台,漫天石即是东台。四埵者,东埵为无恤台,即恒山顶也。西埵为瞢山,即管涔山也。南埵为系舟山(见太原阳曲县)。北埵为覆宿堆,即夏屋山也。又东台去中台四十二里,台上遥见沧、瀛诸州,日出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西台去中台四里,危磴干霄,乔林拂日。南台去中台八十里,最幽寂。北台去中台十三里。”

  《方域志》:“五台,河东道之名山也(道家谓之紫府,释氏谓之清凉山)。”山中古寺得名者,自唐大中时计之,凡六十有四,是后增建益多(唐会昌五年,尽毁天下僧寺,五台僧皆亡逸)。明因旧址,建显通寺。崇祯末,贼尝据此,阻险以守,官军不敢击,盖山溪纠结,出没为易也。

责任编辑:baizhiyi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