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芽百科丨汾源故事
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镇北一公里楼子山下的汾河源头景区,汾河全长 716 公里,流经山西 19 个县市,流域面积近 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汾河 716 公里的河川中流淌着的是一部生生不息的三晋五千年文明史,汾河源头就是这灿烂文明的源头活水了。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
广场的正中央是一通坐落在汉白玉重台之上的高大标志碑,碑高 3.8 米,碑周勾栏回绕,碑阶四面通达,碑阳面题刻着山西省原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写的“汾河源头”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这通碑值得参观的还有碑座上的“宁武八景图”浮雕。这是宁武近年评选出来的新八景,分别是汾源灵沼、支锅奇石、芦芽滴翠、宁化古风、万年冰洞、天池胜境、悬崖栈道、宁武雄关,较为客观的体现了宁武古老厚重、灵秀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八景图由宁武县著名画家韩业绘图,定襄高级工艺师高慧勇主刀雕刻,每幅浮雕都附有郭新民的题诗,刻石采用著名的台砚砚石,整组浮雕玲珑剔透而不失大气,可称得上是画、雕、诗、石四绝。
站在标志碑前向北看,但见楼子山上百零八阶直通霄汉、雷鸣佛刹金碧辉煌、魁星高阁挺立山巅,重建后的汾源胜境果然气象不凡。雷鸣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曾是晋西北著名的古刹。
寺院的得名说法颇多,但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
一是说汾水出处,山如空瓮,地下暗河波涛澎湃,侧耳听时隐隐如雷鸣;
二是说寺前原来有两根铁幡杆,每逢雷雨之日,电光四射,轰然若雷;
三是说历史上雷鸣寺寺大僧多,每当早晚课诵和做法事念经的时候,声如洪雷、山谷回应。
由雷鸣寺向上,楼子山的山腰和海拔 1985 米的山顶建有用作镇风水、旺地气的魁星阁。魁星阁已经得到了重建,阁前还树了一支巨笔,笔前立碑“笔点青云”,寄托着汾源人民希望本地文风鼎盛、官运昌隆的美好理想。
横跨碧波之上的九龙坝,坝体上九个龙头喷珠泻翠,六尾鲤鱼含银漱玉,暗合了汾河源头“九龙会饮”的绝佳风水。坝南坝北截出了北高南低两处湖塘,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鱼湖。
过了九龙坝,可以看到鱼湖湖底有一个环环相套的池中之池,这就是汾源著名的洗墨池。传说明末大学者傅山先生在此洗过笔墨。鱼湖对面是一座秀拔庄重的山峰,因峰头起伏形如笔架而得名笔架山。
汉白玉龙口就是千里汾河的出水口,汾河从这里开始“薄一溪灌注千里”,养育了五千年的三晋文明和两千万山西人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大约是三晋大地上最清澈透明的一泓泉水了,静得就像一面明镜,清得连条鱼都没有,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诗赞道:“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八丈琉璃盆。”
古人云:“方为池、圆为沼”,这个小小的池塘接纳了从水母洞中流出来的汾源泉水,不涨不溢、冬暖夏凉,沼中之水清心肺、驱邪毒、治百病,被老乡们称为“汾源灵沼”,是宁武县古八景之一。灵沼的后壁上嵌着 “汾源灵沼”四字碑刻,为郭新民 1995 年题写。《宁武府志》中记载:“楼子山,管涔诸峰之一也,其西山间有神祠,祠下汾水源所出,有古碑刻云‘汾源灵沼’,岁月不可考。”文中所记载的“汾源灵沼”古碑已作为重点文物保存起来,而祭祀水母的神祠则被 1995 年修建的“汾源阁”所代替了。进入汾源阁,正面供奉的是水月观音,当地人饮用汾源水是非常虔诚的,他们认为:新生儿用汾源水擦拭沐浴可以消灾驱邪、健康平安;端午节太阳升起前采摘的艾叶用汾源水煮过后擦洗全身可以趋蚊防暑、强身健体;入伏头一天饮用汾源水可以求得一年顺利;老年人在去世之前也一定要最后喝一口汾源水才能安心入土。可以说,汾源水在宁武人心中比生命还珍贵。
水母洞,洞中端坐着汉白玉雕刻的汾源水圣母。
汾源阁二层是张姓始祖汾河神台骀,玻璃钢塑造,手持木耒,朴实刚健,是不是有些像大禹?其实,论辈份,他该是大禹的老祖宗了,大禹或许就是听着台骀治水的故事长大,并以台骀的精神为榜样才取得了治水胜利的呢!台骀还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姓氏——张氏的始祖。地处汾河源头定河村的台骀祠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台骀庙和张氏宗祠。从流传在宁武汾河流域的传说来看,台骀治理汾水在汾源,安家立业在汾源,繁衍后代在汾源,也许这里才应该是全国张氏名副其实的发祥地。
汾源阁三层是传说中被台骀驯服的黑龙。水母、台骀、龙王上中下三层交叠着构成了一个水神家族,也立体的构筑起了汾源水文化的主体。
责任编辑:魏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