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看忻州:芦芽山人最善良

2018-01-20 来源:宁武政府网

  

  一位六十余岁的老者,为芦芽山景区建设背负上百斤的钢板行走山间

  每天杨东芝大姐总要走20多里山路,爬到海拔2736米的芦芽山顶峰太子殿旁,随身她还得携带近30公斤的商品供她的小摊出售。杨东芝大姐说,太子殿旁的这个小吃摊点几乎供养着她全家一年的生活费用。

  杨东芝大姐的生活状态成为芦芽山景区周边大多数村落原住民的缩影。在煤炭市场极度疲软、森林资源严重紧缩的当下,勤劳善良的芦芽山人用坚忍和勤劳开始了新的家园重建和艰辛创业。

  随着汾河源头环境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逐渐向纵深发展以及芦芽山景区建设的迫切需求,景区周边大多数村落居民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以景区核心的宁武县东寨镇1.2万人口中,就有近3000名青壮年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现代服务业的准入标准又较高,因此周边村民只能选择劳动强度较大而附加值较少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杨东芝大姐就是这批转型农民中的一员。只是她还较为幸运,能在芦芽山顶峰占有一席之地,而更多的人只能选择抬轿、背山工等一些重体力的活。

  在通往芦芽山马仑草原崎岖山路上,汗流浃背的四个青年壮汉抬着轿子吃力地走着。3公里的抬轿代价是区区一百元钱。而另一位六十余岁的老汉,则要背负上百斤的钢板手脚并用的向上攀爬。
 


芦芽山的抬轿人

  中国网山西频道记者问这位老者,这样付出是否过于苦难。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年轻时候受累较多,现在这样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妥。相反看到祖辈传下来的青山绿水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欣赏,满足与自豪油然而生。

  事实上,芦芽山在景区发展过程中,以经济转型为依托,对驻地村民旅游发展的自信心和原动力进行了有效激活,不仅使其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更帮助其适龄子女进入芦芽山景区从事导游、讲解等工作,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在餐饮、采摘等方面与旅游进行有效契合,借以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在高桥洼村,一位饭店老板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是一个仅有130余人的小村庄,但近一半人现在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尽管很多人工作很辛苦,但他们现在乐此不疲,因为他们觉得,亲自参与建设美丽芦芽山,他们最值得。而且因为旅游,全村收入比芦芽山旅游开发前翻了一番。

  据中国网山西频道记者初步统计,在芦芽山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近300人。他们挥汗如雨在山间崎岖小路中蹒跚而行,但他们撑起得却是如芦芽山生态修复和汾河源头水源治理那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有理由相信,有这样一群善良的芦芽山人,未来的芦芽山景区会更美好。

  

  记者采访芦芽山餐饮小摊摊主

责任编辑:wuyo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