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院附中学子寒假生活回顾--观看传统民俗 感悟华夏文化

2019-02-28 来源:忻州市教育网

  ——忻州师院附中初249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记

  初249班 褚津妤

  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今年寒假,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走进乡村,观看传统民俗,感悟华夏文化。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虽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可爱的儿童,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盛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第一站,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来到了面塑奇才——李红霞阿姨家。她为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展示了她的面塑作品,可真是栩栩如生。她还简单地介绍了面塑在忻州的历史,然后现场为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捏面塑。只见她那灵活的双手上下移动,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猪就出现在手上,让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赞叹不已。

  晋商文化是山西文化中距今较近、影响很大的一部分,促进了山西经济腾飞和文化交融,而郜家是晋商家族中最卓越的家族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我们来到了郜家影响最大的地区——双堡村。

  双堡村得名于郜家建造的两个堡子,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来到其中一个堡子里。它形如瓮城,与城市里的建筑比起来十分残破,但其中似乎有一种万夫莫开的威严。向导讲解道,这是近代时郜家人为了防御敌人而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便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范,原本它的顶部能通车呢!这个堡子如果结构坚固些,绝对是易守难攻的稳固据点。


 

  第三站,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在刘家山体验舞龙。在到达刘家村后,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首先参加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听村支书讲村里的历史。之后,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观看了村里的阿姨舞龙,并在她们的带领下体验舞龙。刚开始体验时,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还有些不适应,但在阿姨的鼓励下我逐渐放开了,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快乐。

  接下来,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徒步行军两公里。从中,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来到一处影视拍摄地拍照留念。

  接下来,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来到龙王沟,这里大山高耸入云。在雪地里,我们嬉戏玩耍,甚是开心。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感受田园风光。剥玉米,体验干农活的辛苦,知道生活的不易,感恩自己的幸福。

  “一脚泥,一身汗,累在身,悦在心”是活动后大家最真实的感受。这次实践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全心协力,喊着口号,以三比一的成绩战胜了对手,每个人脸上都扬溢着笑容。

  带着岁月赠予的所有美丽与繁华,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走过了美好时光,遇见了春夏秋冬,告别了风霜雨雪。感恩生活的美好和给予,感激山川的接纳和磨砺,感谢生命中的相遇相伴!这次实践活动让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忻州师院附中褚津妤及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将来报效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zhangj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