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农民的贴心医生王宏璋
核心提示:在偏关县楼沟乡一提起楼沟医院的退休老医生王宏璋,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农民的贴心好医生。近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这位八十一岁高龄的乡村医院的退休老医生王宏璋。
在偏关县楼沟乡一提起楼沟医院的退休老医生王宏璋,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农民的贴心好医生。近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这位八十一岁高龄的乡村医院的退休老医生王宏璋。
王宏璋大夫于一九三七年出生在山西省原平县东社镇王南窑村。一九六三年九月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偏关县人民医院,一九六八年又调于楼沟乡医院,直到一九八八年退休,在那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首 次 掌 刀王宏璋大夫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偏关县人民医院后,因为他在学校是学外科的,所以就被分到医院外科,当了一名外科医生。在他穿上白大褂不久,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患者,双手按着肚子,汗珠不停的从额头流下来,嘴里不住地喊着肚子疼。经诊断,患者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进行手术。同科室的同志们都让王宏璋大夫来主刀。王大夫说:“咱在学校虽说学的是外科,同时也实习过,但那必竟不是自己主刀。现在由自己担任主刀大夫,说老实话,心里还不免有些胆怯。"在同志们的鼓励下,他大胆地走上手术台,拿起了手术刀……。
在助手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阑尾切除手术。这是王大夫穿上白大褂之后做的第一例手术,患者原来是偏关中学的师学笑老师。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王大夫对此仍然记忆犹新,好像事情刚刚发生在昨天一样。
不 辱 使 命
一九六五年春,偏关县为了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决定在楼沟地区医院开办卫校,招收一个卫生班。在选调谁去当卫生班的教师时,卫生局的领导经过再三筛选,都一致认为让王宏璋去代这个卫生班最为合适,一是他刚从医学院毕业,有理论基础;二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当卫生局领导把调他到楼沟医院当卫生班的教师的决定告诉他以后,他二话没说,欣然领命,并表示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一定把卫校办好。
卫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都是来全公社各个村的,也有几个是外公社的。他们中间有的是完小毕业,有的甚至连初小还没念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当王宏璋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首先对全班二十几名学生进行了分类排队,制订了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学生中开展了帮带活动;教学中尽量做到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凡是遇到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他都要组织学生亲临现场,听医生的诊断,然后他再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如何进行治疗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都说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能看的见,摸的着,听的懂。
楼沟卫校创办期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停课闹革命,学生外出搞串连。但王宏璋和他带领的卫生班并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他们照常学习上课。在他的精心教育培养下,卫生班的同学们虽然文化不高,但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像从那个班毕业的薛海荣、刘德贵、张士杰等毕业后就留在了楼沟医院,后来都成了这个医院的骨干医生。其他同学也大都回村当了“赤脚医生"。
扎 根 山 区
一九六八年卫生班的学生毕业后卫校停办,王宏璋就被留在楼沟地区医院,直到一九八八年退休。为了工作方便,一九六六年他把妻子的户口从原平老家迁来,在楼沟村下了户。从此,他就成了该村的一员。
王宏璋大夫告诉我:“乡镇医院不同于县医院,它基本是一揽子医院,不分什么外科内科等科室,因此在乡镇医院工作的医生必须是多面手,不仅能处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对中西医、内外科以及妇科儿科都能应急处理。"为了使自已能真正成为乡镇医院的多面手医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除了平时刻苦自学外,他还于八十年代初到运城解州医院进修深造,基本成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在医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王宏璋大夫在其他同志的配合(有时一个人独立完成)下,做过外科的男扎、疝气、包皮切除和妇科的放环取环、接产及难产的婴儿穿颅、除脏和内倒转等手术。在内科方面,王大夫最擅长的是治疗胃病。通过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他先后治疗各种类型的胃病千余例,许多外县的患者也慕名而来。一九八三年春天,五寨县云梯峁村王某,因多年身患胃病,到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复合型胃病,釆用中草药治疗,住院治疗半个多月不见效果。出院回村后,经人介绍来楼沟医院找王宏璋大夫治疗。王大夫釆用中西药综合治疗,服药二十多天病愈。后经随访,王某的胃病再也没有复发。在儿科和传染科方面,王宏璋大夫先后治愈几十例小儿重症肺炎及传染性脑膜炎。
一九七二年夏季,一天下午,磨老洼村的尤留定背着他八岁的儿子尤江生满头大汗的跑进楼沟医院,说孩子突然高烧,昏迷不醒。王宏璋大夫一检查,确诊为孩子患的是传染性脑膜炎。于是马上给孩子输液进行抢救。一直到深夜十二点多孩子才醒过来。治愈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
一九八七年秋,庄子洼村尤某的妻子腹部剧烈疼痛。请过楼沟医院的两名医生诊断,也没弄清患者是什么病。后又把王大夫请过去。王大夫经过检查,确诊为患者是宫外孕,必须立即进行手术。但患者因血压太低,又处于昏迷状态,根本不能搬动行走。怎么办?在这紧急关头,王大夫和县医院的王敏大夫密切配合,在病人的炕头上采用自体输血进行了手术,挽救了一条生命。
一九七零年春,黑地坪村靳二小颈部长起一个肿块,老婆要和他离婚,他出来楼沟医院要医生们给他切除肿块。经当时正在楼沟医院巡迴医疗队的忻州地区医院外科主任阎大夫诊断为纤维瘤。阎大夫认为当地医院条件设备差不宜进行手术,见议靳二小到地区医院去做手术。患者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去外地医院去,再三要求就在本社医院做手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在巡迴医疗队走后,王宏璋大夫和县防疫站的郝培智大夫就在楼沟医院给靳二小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不仅给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手术也相当成功。颈上的肿瘤切除了,二小的老婆也不和他离婚了。
一九七八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卡坡村的池拴海急匆匆的跑到楼沟医院,敲开王大夫的门(因为池拴海也是当年楼沟卫校卫生班的学生)说他的妻子因产后胎盘滞留时间过长,引起大出血,产妇已经昏迷不醒。王大夫二话没说,背起出诊包,顶着刺骨的寒风和池拴海冒黑出行了。来到产妇家里一看,产妇脸色腊黃,没有一点血色,输血输液寻不见血管,家里的人都觉得没希望了。拴海也低声说:“王老师,看来人恐怕是没救了。"王大夫鼓励拴海要鼓足勇气,全力抢救。他们师生二人从产妇的肩头顺着胳膊往下寻,最后终于在大拇指上找到了血管,立即输血。经过紧张抢救,产妇终于转危为安。
在楼沟医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王宏璋大夫不管是酷暑炎热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人来请,他总是二话不说,背上出诊包就走。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楼沟乡的所有村庄和五寨、河曲等县的临近村庄。由于他扎根山区,心系群众,为全乡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少贡献.,也曾多次受到地区、县、乡的表彰奖励。一九六八年他作为革命师生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一九八四年被选为偏关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同时还受到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李修仁的亲切接见。
退 而 不 休
一九八八年为了给儿子安排工作,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自已心爱的医生这个岗位,离开了和自已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退休以后,他本可以随儿子们回县城居住,安度晚年,但他没有。他说:“我在楼沟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这里的一山一水是那么的熟悉,这里的大人小孩是那么的亲切,我怎能舍他们而去呢?"是的,王大夫确实舍不得离开楼沟,楼沟的人们也离不开他呀。竟管他已退休,离开了医院,但人们一有个头昏脑热,还要找他给看看。有时外村的人来看病,中午他还要给人家做饭吃,因为太熟悉了,人们也就不趣心了。说楼沟人离不开王大夫,这一点也不夸张。前年腊月妻子去世后,过年时三个儿子把他接回县城,本来说好等第二年过罢“二月二"再让他回楼沟去。春节刚过,正月十二楼沟村的顾美厚开着车下城里寻王大夫回楼沟给他母亲看病。正月十五王大夫在楼沟吃了午饭坐车回来县城准备再住段时间再回楼沟去,结果十七又被人们寻回去了。
就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问王宏璋大夫为什么这么多年能扎根山区甘当一名乡村医生?他深情地说:“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农村娃,甚时候也不能忘记农民,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吃着楼沟农民种的粮食长大的。在我上学的时候就立过志:等我长大后,一定要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这就是我的初心。"是的,王大夫说到了,也做到了,他对自已的选择无怨无悔。
就在笔者合上采访本的时候,王宏璋大夫感慨地说:“我虽然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在有生之年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人类生命的守护神,为社会再发挥一点点余热。
责任编辑:gewenjun